
犹倒立、倒竖。 宋 王禹偁 《酬安秘丞歌诗集》诗:“又似赤晴乾撒一阵雹,打折琼林枝倒卓。”《宋史·苏绅传》:“ 绅 与 梁适 同在两禁,人以为险詖,故语曰‘草头木脚,陷人倒卓’。”《水浒传》第八三回:“可怜 耶律国珍 ,金冠倒卓,两脚蹬空,落於马下。”
“倒卓”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倒卓”意为倒立、倒竖,指物体或人颠倒竖立的状态。例如,《水浒传》第八十三回描述“金冠倒卓”,即头冠倒扣在头上的形象。
诗词中的意象
宋代王禹偁在《酬安秘丞歌诗集》中以“琼林枝倒卓”比喻冰雹后树枝倒竖的凌乱场景。
历史典故
《宋史·苏绅传》记载谚语“草头木脚,陷人倒卓”,暗讽苏绅与梁适的险恶手段,以“倒卓”隐喻颠倒黑白的行为。
生活化描述
金代侯册的《醉中诗》用“破靴指天冠倒卓”描绘醉汉衣冠不整的滑稽形象。
该词早期多用于具体物象(如树枝、冠帽),后引申为抽象含义,如形容局势或行为的颠倒异常。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文学创作。
若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可参考《宋史》《酬安秘丞歌诗集》等原始文本。
倒卓,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不平衡、摇晃”的意思。形容物体在平衡状态下不稳定,容易倾倒或摇摆。
倒卓的部首是⺆(月字旁),共有10个笔画。
倒卓的字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篆书,演变而来。繁体字为「倒卓」。
在古代的写法中,并没有确切的法定规定,汉字的字形比较灵活多变。因此,古时候写倒卓的形态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1. 他站在摇摆的跷跷板上,保持着身体的平衡。
2. 风一吹,那根稻草就倒卓在地。
倒卓没有固定的词组搭配,但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词,如:倒卓不稳、倒卓不平衡等。
倒卓的近义词包括:不稳、晃动、摇摆。
倒卓的反义词为:平衡、稳定。
宝寘簸顿筹量椿囷辍耕胆大心粗大摇大摆二亳反坐发衅杠铺鼛鼛革革归橐过如诃夺何鼓呵砚鸿伐轰震皇子会意祸生肘腋减排结绝纪历惊惴金蕉叶进旅退旅救数人纠约举职良丁炼话练实零坠买手门帘鸣钟楠竹宁省霓衣旁遑漂溺钳梏秋莲曲律埏埴水晶帘司员碎器穗选俗圣投匮琬碑握铅无褒弹乌喙诬罔仙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