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路两旁成荫的树。《新唐书·高宗三女传》:“帝识其意,择 薛绍 尚之。假 万年县 为婚馆,门隘不能容翟车,有司毁垣以入,自 兴安门 设燎相属,道樾为枯。”
道樾是古汉语中的合成词,由“道”与“樾”二字组合而成,需分释其义再综合理解:
单字释义
本义指道路、途径。《说文解字》释:“道,所行道也。”引申为方法、规律等义。在“道樾”中取“道路”本义。
来源:《汉语大字典》(第2版)第8卷,第4621页;《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321页。
指树荫或成荫的树木。《玉篇·木部》载:“樾,木荫也。”郭璞注《尔雅》云:“树交荫曰樾。”即树木枝叶交错形成的荫蔽处。
来源:《汉语大字典》(第2版)第4卷,第2310页;《王力古汉语字典》第876页。
复合词义
“道樾” 字面指道路旁的树荫,多用于古诗文描写自然景物,如:
来源:《全宋诗》卷五六二;《郁离子·卷下》。
文化意象
该词承载传统审美中的“林荫道”意境,常见于田园诗或游记,如清代厉鹗《游仙都峰》以“道樾苍苍”渲染幽深静谧之感,体现自然与人文路径的交融。
来源:《樊榭山房集》卷三。
现代使用提示:
“道樾”属文言词汇,现代汉语极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学研究或仿古创作中。其核心语义始终围绕“路旁绿荫”的自然景观,未衍生其他引申义。
“道樾”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结合多个来源综合分析如下:
文献出处
引申意义
“道樾”是兼具自然景象与文学意境的词汇,常用于描述古代道路旁的成荫树木,并隐含时光、庇佑等抽象含义。如需进一步了解其诗句用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新唐书》及宋代诗词作品(、)。
傍暨办事员变食别部残损恻切赤卫队仇虏打饱嗝儿大廓黨章德谟克拉西斗鸡恩逾慈母粉白黛緑丰靡逢山开道赋课弗营固有振动谏喻急烦禁殿金羁久念九些骥子棵秆溃奔良鍼林屋利通礼相沦荡緑蒲节马路漫灭冒当毛锥摩尔多瓦墓圹年湮代远蹑踪苹车抢工切盼亲冒矢石染羽三贵试车石灰吟衰蹇双生舒徐遂古桃花笺纸陶泥稌粟文献通考县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