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面目的意思、本來面目的詳細解釋
本來面目的解釋
[original(real,unmasked) appearance(character)] 固有的樣子
本來面目還誰識,且向樽前學楚狂。—— 明· 王守仁《王成文公全書》
詳細解釋
(1).佛教語。指人本有的心性。《壇經·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箇是 明 上座本來面目。”亦省作“ 本面 ”。 清 李颙 《學髓》:“水澂則珠自現,心澂則性自朗,故必以靜坐為基……虛明寂定為本面。”
(2).原來的樣子。 宋 蘇轼 《老人行》:“一任秋霜換鬢毛,本來面目常如故。” 明 李贽 《與周友山書》:“即日加冠畜髮,復完本來面目。”《紅樓夢》第五八回:“他這本來面目極好,倒别弄緊襯了。” 魯迅 《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七》:“這一潤色,留傳固然留傳了,但可惜的是一定失去了許多本來面目。”
詞語分解
- 本來的解釋 ∶從一開始 ∶向來,原來 ∶原先;先前 ∶理所當然詳細解釋.原來,向來。 三國 魏 曹操 《選舉令》:“事本來臺郎統之,令史不行知也。” 唐 白居易 《白發》詩:“況我今四十,本來形貌羸。”
- 面目的解釋 ∶相貌面目可憎 ∶事物的外表、形态;面貌還其本來面目入世之面目。;;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忠烈之面目 ∶比喻事物所呈現的景象顯出廬山真面目 ∶指面子、臉面愧無面目見人何面目以歸漢。;;《漢書;李廣
網絡擴展解釋
“本來面目”是一個漢語成語,原為佛教用語,現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未被修飾、未被改變的真實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原義:指人的本性或事物最原始的模樣。
- 引申義:後泛指一切事物未經外界影響或人為修飾的真實狀态。例如:“剝去僞裝,顯露本來面目”。
2.出處與演變
- 佛教起源:最早見于唐代禅宗典籍《六祖壇經·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此處指超越善惡分别的清淨本性。
- 文學化用:宋代蘇轼在《老人行》中以“本來面目常如故”比喻曆經歲月仍保持本真的狀态。
3.用法特點
- 詞性:中性成語,可作主語或賓語。
- 搭配:常與“顯露”“失去”“恢複”等動詞連用,如“揭露事物的本來面目”。
- 近義詞:廬山真面目、真相大白、原形畢露。
- 反義詞:喬裝打扮、塗脂抹粉。
4.哲學與禅宗背景
禅宗強調通過内觀修行“明心見性”,即去除雜念與執着,回歸清淨自性的“本來面目”。這一概念被法鼓山聖嚴法師闡釋為“未被無明煩惱遮蔽的佛性”。
5.例句參考
- 魯迅曾諷刺文字修飾會失去“本來面目”(《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
- 心理學中,“認識本來面目”指向接納真實的自我。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出處或延伸案例,可查閱《六祖壇經》或蘇轼詩詞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本來面目》一詞是指事物最本初的面貌或真實的樣貌。它可以拆分成“本”、“來”、“面”、“目”四個部首和13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是由漢字的演變過程中衍生出來的。
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本來面目」。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也有所不同。雖然古代漢字的字形已經發生了變化,但基本的含義不變。
以下是一個例句來解釋這個詞的用法和意義:“在經曆了歲月的洗禮後,這個小鎮重新展現出了它的『本來面目』。”這句話意思是說,在流逝的時間裡,小鎮重新展現出了它最原始、真實的模樣。
與《本來面目》相關的詞語還有許多。例如,可以組成的詞語有“面目一新”、“面目全非”、“原形畢露”等。這些詞語都側重于描述事物的真實面貌。
作為近義詞,可以使用“真相”、“真實面貌”、“原貌”等詞來表達相似的意思。而反義詞則可以用“假象”、“表面”、“僞裝”等詞來表示與本來面目相對的概念。
總結:《本來面目》一詞代表事物最本初的面貌或真實的樣貌。它可以拆分為四個部首和13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寫法在繁體字中為「本來面目」。在古代漢字中,它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通過例句和相關詞語的介紹,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的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