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e in sore straits as hanging by the feet] 頭向下腳向上地懸挂着
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孟子·公孫丑上》
(2) 比喻處境非常困苦危急
解民倒懸
亦作“ 倒縣 ”。1.指人頭腳倒置地或物上下倒置地懸挂着。《孟子·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後漢書·劉焉傳》:“從事 廣漢 王累 自倒懸於州門以諫。” 清 蔣一葵 《長安客話·仙人洞》:“近門有大石鐘,倒懸其上,門之内深黑,則人不敢入矣。”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牆角倒懸的那張七弦琴,琴上的套子,不知拿去作了什麼。”
(2).指把人或物倒挂起來。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誅伍拉納》:“ 伍制軍 拉納 ,繼 福文襄 督 閩 ,惟以貪酷用事,至倒懸縣令以索賄。”《明史·海瑞傳》:“ 宗憲 子過 淳安 ,怒驛吏,倒懸之。”
(3).亦以人之倒挂比喻處境極其困苦或危急,以家庭用具之倒挂比喻極其貧困。《後漢書·張玄傳》:“明公總天下威重,握六師之要,若於中坐酒酣,鳴金鼓,整行陣,召軍正執有罪者誅之,引兵還屯都亭,以次翦除中官,解天下之倒縣,報海内之怨毒,然後顯用隱逸忠正之士,則 邊章 之徒宛轉股掌之上矣。”《三國志·吳志·陸抗傳》:“若敵汎舟順流,舳艫千裡,星奔電邁,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縣也。” 唐 杜甫 《聞斛斯六官未歸》詩:“本賣文為活,翻令室倒懸。”《金6*瓶6*梅詞話》第一回:“黎民失業,百姓倒懸。” 清 孫枝蔚 《貧士》詩:“亦有親與故,其室皆倒懸。”
(4).鳥名。寒號蟲的别稱。也叫鹖旦。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倒懸漢語 快速查詢。
“倒懸”是一個漢語詞彙,源自古代漢語,具有鮮明的字面義和比喻義。從詞典角度解釋,其核心含義指物體或人頭部朝下懸挂的狀态,引申為形容處境極端危急、痛苦不堪的比喻。以下是詳細解析:
“倒懸”的字面義指物體颠倒懸挂,頭朝下、腳朝上的姿勢。例如,在物理描述中,可用于表達物品被倒挂的場景,如“樹枝倒懸于崖邊”。這一用法強調位置的反轉和不穩定狀态。
在比喻層面,“倒懸”常用于描述人或群體的困境,表示處于水深火熱、危急存亡的境地。它源自古文典籍,如《孟子·公孫丑上》中“民之倒懸”,比喻人民像被倒挂一樣痛苦無助。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表達極度艱難、亟待解救的狀态,例如“百姓倒懸,亟待援手”。
參考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漢典網(https://www.zdic.net/hans/倒懸)。
“倒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指頭向下、腳向上懸挂的物理狀态,如物體或人被倒挂。例如:“倒懸的蝙蝠在洞頂休息”。
比喻極其艱難、危險的困境,常見于描述民生、政治或軍事危機。如《孟子·公孫丑上》提到“解倒懸”,即解救百姓于苦難中。
在武術、雜技等領域,指倒挂的練習或表演動作,強調身體控制與平衡。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語境案例,可參考《孟子·公孫丑上》《後漢書·臧洪傳》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
幫會不甐參講慘遇查號台超媒體馳仰粗語督護覆前戒後割情光面河清海晏和馴回來惠贈講揚儉年嬌妒腳子戒忌謹塗樛盤繼業懇摯憐新棄舊連陰力氣履立邁古超今冒當迷離撲朔謀新木驢泥爛皮肉生涯前親晚後竊密虬戶筱骖秋薦囚首喪面認理日夜警戒溶瀛三元白法苫蓑沙棠折乏設佛審思帥繇屬聚司董泰山頽譚藝天翁王侯臘先鳴瀉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