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倒懸的意思、倒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倒懸的解釋

(1) [be in sore straits as hanging by the feet] 頭向下腳向上地懸挂着

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孟子·公孫丑上》

(2) 比喻處境非常困苦危急

解民倒懸

詳細解釋

亦作“ 倒縣 ”。1.指人頭腳倒置地或物上下倒置地懸挂着。《孟子·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後漢書·劉焉傳》:“從事 廣漢 王累 自倒懸於州門以諫。” 清 蔣一葵 《長安客話·仙人洞》:“近門有大石鐘,倒懸其上,門之内深黑,則人不敢入矣。”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牆角倒懸的那張七弦琴,琴上的套子,不知拿去作了什麼。”

(2).指把人或物倒挂起來。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誅伍拉納》:“ 伍制軍 拉納 ,繼 福文襄 督 閩 ,惟以貪酷用事,至倒懸縣令以索賄。”《明史·海瑞傳》:“ 宗憲 子過 淳安 ,怒驛吏,倒懸之。”

(3).亦以人之倒挂比喻處境極其困苦或危急,以家庭用具之倒挂比喻極其貧困。《後漢書·張玄傳》:“明公總天下威重,握六師之要,若於中坐酒酣,鳴金鼓,整行陣,召軍正執有罪者誅之,引兵還屯都亭,以次翦除中官,解天下之倒縣,報海内之怨毒,然後顯用隱逸忠正之士,則 邊章 之徒宛轉股掌之上矣。”《三國志·吳志·陸抗傳》:“若敵汎舟順流,舳艫千裡,星奔電邁,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縣也。” 唐 杜甫 《聞斛斯六官未歸》詩:“本賣文為活,翻令室倒懸。”《金6*6*梅詞話》第一回:“黎民失業,百姓倒懸。” 清 孫枝蔚 《貧士》詩:“亦有親與故,其室皆倒懸。”

(4).鳥名。寒號蟲的别稱。也叫鹖旦。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倒懸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倒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頭向下、腳向上懸挂的物理狀态,如物體或人被倒挂。例如:“倒懸的蝙蝠在洞頂休息”。

二、比喻義

比喻極其艱難、危險的困境,常見于描述民生、政治或軍事危機。如《孟子·公孫丑上》提到“解倒懸”,即解救百姓于苦難中。

三、出處與用法

  1. 經典文獻:最早見于《孟子》,後《後漢書》等沿用,如“解民倒懸”成為固定表達。
  2. 語法結構:作賓語,常用“偏正式”搭配,如“倒懸之危”“倒懸之苦”。

四、其他引申含義

  1. 佛學術語:梵語“盂蘭盆”譯為倒懸,指生前作惡者死後魂魄承受倒挂之苦。
  2. 罕見用法:古時亦指鳥類“寒號蟲”(别名鹖旦),或形容極度貧困(如“家無餘財,器物倒懸”)。

五、現代應用

在武術、雜技等領域,指倒挂的練習或表演動作,強調身體控制與平衡。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語境案例,可參考《孟子·公孫丑上》《後漢書·臧洪傳》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

網絡擴展解釋二

倒懸(dào xuán)這個詞的意思是物體或身體向下懸挂,與重力方向相反。它的拆分部首是“倒”和“懸”,其中,“倒”表示向下,跌倒的意思;“懸”表示懸挂,不穩定的狀态。總的來說,“倒懸”形象地描述了物體或身體向下懸挂的情況。 根據部首的劃分,“倒懸”這個詞的筆畫數是12畫。具體拆分可以是:“人”、“白”、“攵”、“樂”、“并”、“三”、“⺼”、“耳”、“日”。 關于來源,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并在漢字的發展過程中被廣泛使用。它是由“倒”和“懸”兩個單獨的字組合而成,形成了一個表示物體向下懸挂的詞語。 在繁體字中,倒懸的寫法與簡體字類似,沒有明顯的變化。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相對于現在來說有些不同,可根據具體時期和版本存在一定的變化。但整體上來看,倒懸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寫法并無太大區别。 下面是一些例句: 1. 他從樹上倒懸下來。 2. 小猴子在枝頭上倒懸着。 倒懸的相關組詞有:懸挂、垂挂、下垂、颠倒等。 倒懸的近義詞有:懸垂、下垂、垂落等。 倒懸的反義詞有:直立、站立、上升等。 希望以上信息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