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泰山其頽 ”。
“泰山頽”是漢語中的典故性表達,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泰山頽”源自《禮記·檀弓上》記載的孔子臨終典故,原句為“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這裡的“頽”(同“頹”)指倒塌,字面意為“泰山崩塌”,實際比喻德高望重或受人敬仰者的逝世,常用于表達對重要人物離世的哀悼與敬重。
需注意與“泰山”其他含義區分:
提示:該詞屬典故類詞彙,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曆史文獻或莊重文體。
《泰山頽》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象征着堅固、不可動搖的東西被毀滅或倒塌。它可以形容原本挺立如山的事物或偉大的人物在某種力量或原因下毀滅或衰落。
《泰山頽》的拆分部首是“山”、“目”,其中“山”字是它的首部,表示與山相關;“目”字是它的部首,表示與眼睛相關。
根據筆畫計算,這個成語一共有15個筆畫。
《泰山頽》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成語中的“泰山”是指泰山的雄偉和不可動搖的形象,用來比喻堅固和穩定的事物。而“頽”則表示衰敗和倒塌。
《泰山頽》在繁體字中寫作「泰山墮」,保留了原本的意思和拆分部首。
根據古代的漢字寫法,漢字「泰」在《說文解字》中寫作「太」,意為太大或偉大;漢字「山」則保持不變。而「頽」在古代寫法中則是「頹」,表示傾斜或衰弱。
1. 這個帝國如同泰山頽,一夜之間崩塌。
2. 他曾經是這個行業的巨擘,但如今卻如泰山頽一般沒落。
泰然自若、颠倒乾坤、堅若磐石、山河破碎。
大勢已去、覆水難收、不可逆轉、一敗塗地。
屹立不倒、巋然不動、鐵壁銅牆、百折不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