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操守。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堕慢,便為凡人。” 盧文弨 補注:“履立,謂操履樹立。”
“履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操守,強調個人在品德或行為上的堅持與樹立。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人的操守或道德準則,尤其強調通過實踐來确立自身品行(、)。例如《顔氏家訓》中提到:“無履立者,自茲堕慢,便為凡人”,意為缺乏操守的人會逐漸堕落。
詞源解析
古籍引用
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勉學》:“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堕慢,便為凡人。”
(盧文弨補注:“履立,謂操履樹立。”)(、)
現代延伸
部分解釋将其擴展為“履行職責、實現承諾”,但此用法更接近現代引申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詳細出處,可參考《顔氏家訓》及相關古籍注疏。
履立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腳蹬鞋子或穿鞋子站立的動作。它可以表示身份、地位的改變、正式舉行某個儀式或儀式性的動作。
履立的拆分部首是屍(shī)和立(lì),屬于形聲字。它的總筆畫數是11畫。
履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履,古時用作鞋子,立指站立。當一個人身份地位改變或舉行一場儀式時,通常都會穿上鞋子,站立在一定的場合之中。
繁體字“履立”保留了原詞的意思和寫法,沒有發生改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會因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對于“履立”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略有變化,但整體意義一緻。
1. 在畢業典禮上,學生們履立在舞台上接受頒發學位證書。
2. 他履立于法庭上,宣誓為真相作證。
履行、履曆、履約、履帶。
踏立、穿鞋站立、踩立、踩踏立足。
脫立、解除腳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