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江水傾峽而出。 宋 朱熹 《同子澄及諸僚友遊三峽過山房登折桂分韻得萬字》:“散目山崔嵬,縱轡路脩蔓。憑欄快倒峽,躋壑困脫輓。”
(2).比喻文章氣勢磅礴。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搆》:“凡作傳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傳世之心,而後鬼神效靈,予以生花之筆,撰為倒峽之詞,使人人贊美,百世流芳。”
"倒峽"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兩層含義:
一、自然景象
指江水從峽谷中傾瀉而出的壯觀景象。該用法源自宋代朱熹的詩句:"憑欄快倒峽,躋壑困脫輓",描述了憑欄遠眺時江水奔湧出峽的視覺沖擊。這種用法多用于描繪三峽等峽谷地帶的自然奇觀。
二、文學修辭
比喻文章氣勢磅礴、文辭雄渾。清代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提到"倒峽之詞"時,強調文章需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這種比喻将自然景觀的壯闊感投射到文字表現力上,常見于古代文論中對豪放文風的評價。
需要說明的是,部分網絡資料(如)将"倒峽"解釋為河流流速變化的科學現象,但該用法未見于權威文獻記載。建議優先參考《漢典》等古籍詞典的釋義。
倒峽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字,倒和峽。
倒字的部首是人字旁,峽字的部首是山字旁。
倒字的筆畫數為6,峽字的筆畫數為9。
倒峽這個詞來源于《詩經·衛風·氓》一篇詩歌中的一句:“含嬌有露倒峽泉。”這句詩中的倒峽泉形容了從山峽中奔流而下的泉水,形象地描繪了泉水的景象。
在繁體字中,倒字的寫法為倒,峽字的寫法為峽。
古時候,倒和峽的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基本上與現代漢字寫法相同。
一些包含倒峽的常見詞語有:倒峽泉、倒峽瀑布等。
與倒峽有類似含義或相似的詞語有:倒流、倒挂、倒竈等。
與倒峽相反的意思的詞語有:上遊、山腰、山谷等。
以下是一個例句:“在遙遠的山區,有一條倒峽流水,清澈見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