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男子束發的頭巾。《三國志·吳志·孫策傳》“ 策 陰欲襲 許 ,迎 漢帝 ”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昔 南陽 張津 為 交州 刺史,舍前聖典訓,廢 漢 家法律,嘗著絳帕頭,鼓琴燒香,讀邪俗道書。”《列子·湯問》“北國之人,鞨巾而裘” 晉 張湛 注:“俗人帕頭也。”
(2).裹頭。《新唐書·禮樂志十》:“啟殯之日,主人及諸子皆去冠,以衺巾帕頭。”
“帕頭”是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頭巾功能
指古代男子用來束發的頭巾,通常裹在額前以固定發型。例如《三國志》中記載張津“嘗著绛帕頭”,即用紅色頭巾束發。
動作延伸
也可作動詞“裹頭”使用,如《新唐書》提到喪禮中“以衺巾帕頭”,指用斜紋布包裹頭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服飾或具體文獻出處,可參考《三國志》《新唐書》等原始史料。
帕頭(pà tóu)是一個漢字詞語,由“糸”和“巾”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2畫。它指的是遮擋頭部的布料或紙張。這個詞語來源于古代的服飾用語。
繁體字中的帕頭寫作「帕頭」。
在古代,帕頭的漢字寫作「帊頭」,使用的是古代的字體形式。
1. 他用帕頭把臉遮住了。
2. 她在太陽底下戴着帕頭,以免曬傷。
帕子、帕布、帕巾、帕片、頭巾、頭帕、頭巾帕子。
頭巾、巾帼、頭紗。
露頭、無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