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少數民族。居住在今 雲南省 昭通縣 一帶。 元 陳旅 《題蒙泉吏隱圖》詩:“ 世皇 昔日收 雲南 ,鲸鯢伾伾手所戡。 烏蒙烏撒 腹心地,不有軍府誰其監?” 清 師範 《滇繫·疆域·昭通府》:“ 唐 烏蠻 仲由牟 之裔 阿統 遷此。傳至十一世孫 烏蒙 強盛,號 烏蒙部 。 宋 時封 阿杓 為 烏蒙王 。”
(2).山名。在 雲南省 祿勸縣 東北。 雲嶺 的分支,其脈東北延,入 貴州省 為 七裡山 ,總稱為 烏蒙山脈 。 毛6*澤6*東 《長征》詩:“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 磅礴走泥丸。”參閱《嘉慶一統志·武定州·山川》。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烏蒙漢語 快速查詢。
烏蒙是漢語中兼具地理、曆史與文學意象的複合型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個維度解析:
一、地理名稱
指中國西南地區橫跨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的山脈體系,屬雲貴高原重要組成部分。該山脈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主峰韭菜坪海拔2900米,是典型喀斯特地貌區。地質學文獻中,“烏蒙”特指該區域因闆塊擠壓形成的褶皺山系,具有“一山分三江”的水系特征。
二、曆史行政區劃
元代至明代初期,“烏蒙”作為行政區劃名稱存在。據《元史·地理志》記載,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設烏蒙路,隸屬雲南行省,轄境涵蓋今雲南省昭通市及貴州威甯等地。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置烏蒙府,至清雍正九年(1731年)改稱昭通府,行政建制存續449年。
三、民族稱謂
在民族史語境中,“烏蒙”指宋元時期活躍于滇東北的少數民族部落。《蠻書》卷四載:“烏蠻種類……第七曰烏蒙部”,屬古代氐羌族群分支,以農耕與畜牧為生,其首領稱“烏蒙王”。該部族于明代逐漸融入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
四、文學意象
現代漢語中,“烏蒙”因毛澤東《七律·長征》名句“烏蒙磅礴走泥丸”而具有革命史詩意象,成為“艱難險阻”的象征符號。文學評論界認為此用法既保留了地理實指,又通過誇張修辭賦予其“革命精神載體”的新内涵。
“烏蒙”一詞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古代生活在今雲南省昭通市一帶的少數民族群體,屬于烏蠻的一支。該民族在元代文獻中已有記載,如元人陳旅的詩句提到“烏蒙烏撒腹心地”。
在山東方言中,“烏蒙”作為成語使用,讀作wū méng,形容人愚昧無知、缺乏常識。其中“烏”指黑暗,“蒙”指盲目,合指認知水平低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烏蒙山地理細節或成語用法,可查閱《烏蒙漢語詞典》或搜狗百科相關詞條。
按勞取酬白翳箥羅播馨漕标顫音陳卦赤瓦不剌愁辛蹉跎日月刀蜜典質方客分配律父族甘國老缟服根生光伴觀文歸同痼沒含味江湄嘉巧接吻擁抱稽伏警覺盡命計日而俟舊林饋爨濫吹累罰連廂漣猗六曹六花力證面臨木工盤槊偏絕漂沸宂滞辱詈灑練時花伺察四沖六達思幹松松垮垮娑羅條田龆穉托終違慠仙人蓋翛忽下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