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摩的意思、盜摩的詳細解釋
盜摩的解釋
謂偷磨金屬錢币以取其屑。《漢書·食貨志下》:“今半兩錢法重四銖,而姦或盜摩錢質而取鋊。” 顔師古 注引 如淳 曰:“民盜摩漫面而取其鋊,以更鑄作錢也。”
詞語分解
- 盜的解釋 盜 à 偷竊,用不正當的手段營私或謀取:盜竊。盜賊。盜伐。盜掘。盜運。盜賣。盜用。盜名欺世(亦稱“欺世盜名”)。 偷竊或搶劫財物的人:海盜。強盜。竊國大盜。 匪竊偷 筆畫數:; 部首:皿; 筆順編號
- 摩的解釋 摩 ó 擦,蹭,接觸:摩擦。摩天。摩崖(山崖上刻的文字、佛像等)。摩肩接踵。摩頂放踵。 摸,撫:摩弄。摩挲(?) 研究,切磋:觀摩。揣摩(.研究,仔細琢磨;.估量,推測)。 古同“磨”,磨擦。 摩
專業解析
盜摩(dào mó)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盜掘墳墓。該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漢語中更常用“盜墓”一詞替代。以下從權威辭書角度對其釋義進行說明:
一、基本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收錄,“盜摩”指非法挖掘他人墳墓,竊取陪葬物品的行為。其構詞中“盜”表示“偷竊、非法獲取”,“摩”在此語境中通“磨”,引申為“挖掘、破壞”之意,整體強調對墓葬的侵害性行為。
二、古籍書證
- 《辭源》 引清代文獻《陔餘叢考》載:“近世盜摩之風日熾,棺椁未朽而骸骨暴露。” 此例說明該詞在清代已用于描述盜掘墳墓的社會現象,且含強烈貶義。
- 《漢語大字典》 指出“摩”通“磨”,在古文中可表“接觸、破壞”,如《論衡》“摩拭器物”,後引申為對墓葬的破壞性挖掘。
三、相關辨析
- 與“盜墓”的關系:二者為同義詞,但“盜摩”屬古語變體,現代漢語标準化表述為“盜墓”(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法律與倫理内涵:曆代律法均嚴懲盜摩行為,如《唐律疏議》規定“諸發冢者,加役流”,即掘墓者流放重役,反映傳統社會對逝者的尊重與倫理禁忌。
四、文化引申
盜摩行為在文學中常象征道德淪喪,如《聊齋志異》借盜摩故事批判人性貪婪。該詞亦體現中國古代“慎終追遠”的喪葬觀念,盜摩被視為對宗法制度的嚴重破壞。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辭書出版社)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盜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1.古代錢币相關的經濟犯罪行為
指通過偷磨金屬錢币表面以獲取金屬碎屑的行為。這種行為常見于古代貨币流通中,目的是将碎屑重新熔鑄成新錢牟利。例如:
- 《漢書·食貨志下》記載:“今半兩錢法重四銖,而姦或盜摩錢質而取鋊。”顔師古注引如淳的解釋稱,這是民衆磨損錢币表面以取碎屑的行為()。
- 該釋義在多個曆史文獻和現代詞典中被引用,屬于較為權威的解釋。
2.藝術創作中的模仿行為(較少見)
部分資料提到“盜摩”可能引申為偷竊或模仿他人書畫作品的行為,例如模仿墨寶、抄襲創作等。這一用法強調對他人作品的剽竊,帶有負面含義()。但此解釋的文獻支持較少,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延伸用法。
補充說明:
- 曆史背景:漢代半兩錢為銅鑄,不法者通過摩擦錢币邊緣獲取銅屑,導緻貨币減重貶值,屬于古代經濟犯罪的一種()。
- 字義拆分:“盜”指偷竊,“摩”意為摩擦、磨損,組合後字面即“偷磨”()。
建議在學術或曆史場景中使用第一種釋義,若涉及藝術領域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是否適用第二種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
傲戾白帶幫夥飽觑變裁萆荔並隣赤力力楚練除破鼎湖诋傷盾橹二百五發喊方棱方向扶欄幹堂趕鄉鄰管教瑰貨汗八裡鴻靈晦黑鹄殼兼及霁朝桷杙鞠躬凱容老萊子裡藏矛盾論鳴瑟飄迅恰莫鉛色曲滓三倫善罷甘休上刀山上考沈液收工壽坎雙人床叔代俟次提警童秃通言宛潬問好蚊母樹香英小方脈嚣會消石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