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後晴朗的早晨。 唐 孫逖 《立秋日題安昌寺北山亭》詩:“樓觀倚長霄,登攀及霽朝。”
霁朝(jì zhāo)是漢語中一個富有詩意的複合詞,由“霁”和“朝”二字組成,其核心含義指雨雪停止後晴朗的早晨,常引申為光明祥瑞、清朗安甯的景象或氛圍。以下從詞典釋義、字源解析、文學意象及引用參考四個方面進行詳細闡釋:
字面釋義
“霁”本義指雨雪停止、天氣放晴(《說文解字》:“霁,雨止也。”);“朝”指清晨、早晨(《說文解字》:“朝,旦也。”)。二字組合後,特指雨後初晴的清晨,強調天空澄澈、陽光明媚的自然景象。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435頁;《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第682頁。
引申義
在文學語境中,“霁朝”常象征陰霾消散後的光明與希望,或比喻社會動蕩後的太平盛世。例如清代詩詞中“山河霁朝色”既描繪自然之景,亦暗喻時局安定。
來源:《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3210頁。
單字 | 古文字形 | 本義 | 演變 |
---|---|---|---|
霁 | 篆書從“雨”,“齊”聲 | 雨止雲散 | 由自然現象延伸至“怒氣消散”(如“色霁”) |
朝 | 甲骨文象日出草木間 | 清晨 | 引申為“朝代”“朝見”等 |
注:字形解析參考《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及《漢字源流字典》(谷衍奎,華夏出版社,2003年)。
古典文學中“霁朝”多用于營造清新意境或寄托政治理想:
“宿雨初收,霁朝微涼。”(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描繪山間雨後的清涼晨景。
“烽煙盡掃,海宇霁朝。”(顧炎武《亭林詩集》)
以晴朗早晨喻指戰亂平息後的太平景象。
來源:《全唐詩》《清詩紀事》,引用見國學大師網站。
紙質文獻:
數字資源:
“霁朝”以自然景象為基,融合了光明、安甯的文化象征,是漢語中兼具畫面感與哲理意味的詞彙。其釋義與用例在權威辭書及經典文獻中均有明确記載,體現了漢語深厚的意象表達傳統。
“霁朝”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ì cháo(注意:部分網絡資料誤寫作“jì zhāo”,但權威字典均标注為“cháo”)。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雨後初晴的早晨,形容天氣由陰雨轉為晴朗的景象。例如:“樓觀倚長霄,登攀及霁朝”(唐代孫逖詩句)。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唐代孫逖詩作或權威字典(如漢典)。
白合軷壤比法駁陰不堪入目蔔鄰補增誠悃陳錫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磋砻啖咋道叙弟佗鬥絕端石對案多口阿師泛潮方正字妃嫔偾興胳膊肘子跟腱光撻撻含笑合子菜鴻福黃絹詞環護花牆江櫂健劍醮辭觐會連阙留客雨甪直馬達加斯加面懇謬彰牛蹄之涔榷管日表少城少學聖蠒釋褐事魔食菜疏狂鼠牙雀角鼠子私名擡炮傥或天閹挑三檢四通洽通事汶陽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