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小兒科。中醫十三科之一。參閱 明 陶宗儀 《辍耕錄·醫科》。
“小方脈”是中醫學術語,指古代醫學對小兒疾病的專科分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小方脈是中醫十三科之一,專門診治小兒疾病,相當于現代的小兒科。其名稱源自“小兒方脈”,強調通過脈象診斷與方劑治療結合的方式應對兒童病症。
曆史背景
該術語最早見于明代陶宗儀《辍耕錄·醫科》,書中将中醫分為十三科,其中“小方脈”獨立成科,與“大方脈”(成人内科)并列。
名稱結構
《小方脈》這個詞指的是《黃帝内經》中的一種脈象,用于中醫診斷術語中。根據中醫理論,人體的脈搏反映了人體的生理狀況,通過觸摸和觀察脈搏,中醫師可以獲取關于患者身體狀況的信息。
小方脈的拆分部首是“爪”,共有13個筆畫。
小方脈一詞最早來源于《黃帝内經》,這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醫學經典。《黃帝内經》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涵蓋了中醫理論、診斷、治療和養生等方面的内容。
小方脈的繁體字為「小方脈」。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常常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文獻資料,小方脈的古時寫法為「小方脈」,形态上可能與現代寫法有所差異。
例句:醫者觀其形,必先察其小方脈之動靜,以得知體之虛實。
小方脈的組詞:方脈學、方脈診斷。
小方脈的近義詞:爪方脈。
小方脈的反義詞:大方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