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言的意思、通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言的解釋

(1).互通言語。《漢書·郊祀志上》:“可使通言於神人。”《水浒傳》第二四回:“叔嫂通言禮禁嚴,手援須識是從權。”

(2).通達的言論。《弘明集·正誣論》:“尋斯言,似乎幸人之災,非通言也。” 吳恒炜 《<知新報>緣起》:“子弟日見通事,聞通言,談通議,前後左右罔非通人也。”

(3).訓诂學術語。渾言的統稱。與“析言”相對。 章炳麟 《文學說例》:“夫狗有縣蹏曰犬,《説文》犬未成豪曰狗,《釋畜》通言則同,析言則異。”參見“ 渾言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通言”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個層面的含義,其解釋及用例綜合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互通言語
    指雙方通過語言進行交流溝通。例如《漢書·郊祀志上》記載的“可使通言於神人”,即通過言語與神靈溝通。明代《水浒傳》第二十四回“叔嫂通言禮禁嚴”也體現了人際間語言互通的情景。

  2. 通達的言論
    指具有普遍性或哲理性的言論。如《弘明集·正誣論》提到“非通言也”,強調某些言論缺乏普遍適用性;近代吳恒炜在《知新報》中描述的“聞通言,談通議”,則指廣泛傳播的明智觀點。

二、訓诂學專稱

  1. 訓诂術語“渾言”的統稱
    在訓诂學中,“通言”與“析言”相對,指籠統的、概括性的語言表達。例如章炳麟在《文學說例》中指出:“通言則同,析言則異”,即同一詞彙在泛稱時意義相同,細分時則存在差異(如“犬”與“狗”的用法區别)。

三、擴展應用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學術讨論,可參考漢典、《弘明集》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通言

《通言》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字:通和言。下面将分别介紹這兩個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包括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通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通字由兩個部首組成:辶和口。辶是邊走部,表示行走,口是口部,表示與口有關。通的筆畫數為4。

言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言字由兩個部首組成:讠和口。讠是讠部,表示說話,口是口部,表示與口有關。言的筆畫數為7。

來源

通言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通指的是廣泛、普及,也可以表示一種流行的語言;言表示說話、語言。因此,《通言》可以理解為普及的語言,也可以指代一種普遍通用的方言或口音。

繁體

《通言》的繁體寫法與簡體一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通的寫法為辶冬,并非現在的形狀;言的寫法為訁,是讠的古代形狀。

例句

1. 普通話是現代漢語的通言。 2. 這個地區的通言與标準普通話有一些區别。

組詞

通行、通路、通信、語言、官通、通交

近義詞

普通話、方言、口語、流行語

反義詞

不通、閉口、不言、異言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