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摩的意思、盗摩的详细解释
盗摩的解释
谓偷磨金属钱币以取其屑。《汉书·食货志下》:“今半两钱法重四銖,而姦或盗摩钱质而取鋊。”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民盗摩漫面而取其鋊,以更铸作钱也。”
词语分解
- 盗的解释 盗 à 偷窃,用不正当的手段营私或谋取:盗窃。盗贼。盗伐。盗掘。盗运。盗卖。盗用。盗名欺世(亦称“欺世盗名”)。 偷窃或抢劫财物的人:海盗。强盗。窃国大盗。 匪窃偷 笔画数:; 部首:皿; 笔顺编号
- 摩的解释 摩 ó 擦,蹭,接触:摩擦。摩天。摩崖(山崖上刻的文字、佛像等)。摩肩接踵。摩顶放踵。 摸,抚:摩弄。摩挲(?) 研究,切磋:观摩。揣摩(.研究,仔细琢磨;.估量,推测)。 古同“磨”,磨擦。 摩
专业解析
盗摩(dào m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盗掘坟墓。该词属于古汉语用法,现代汉语中更常用“盗墓”一词替代。以下从权威辞书角度对其释义进行说明:
一、基本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收录,“盗摩”指非法挖掘他人坟墓,窃取陪葬物品的行为。其构词中“盗”表示“偷窃、非法获取”,“摩”在此语境中通“磨”,引申为“挖掘、破坏”之意,整体强调对墓葬的侵害性行为。
二、古籍书证
- 《辞源》 引清代文献《陔余丛考》载:“近世盗摩之风日炽,棺椁未朽而骸骨暴露。” 此例说明该词在清代已用于描述盗掘坟墓的社会现象,且含强烈贬义。
- 《汉语大字典》 指出“摩”通“磨”,在古文中可表“接触、破坏”,如《论衡》“摩拭器物”,后引申为对墓葬的破坏性挖掘。
三、相关辨析
- 与“盗墓”的关系:二者为同义词,但“盗摩”属古语变体,现代汉语标准化表述为“盗墓”(见《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法律与伦理内涵:历代律法均严惩盗摩行为,如《唐律疏议》规定“诸发冢者,加役流”,即掘墓者流放重役,反映传统社会对逝者的尊重与伦理禁忌。
四、文化引申
盗摩行为在文学中常象征道德沦丧,如《聊斋志异》借盗摩故事批判人性贪婪。该词亦体现中国古代“慎终追远”的丧葬观念,盗摩被视为对宗法制度的严重破坏。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四川辞书出版社)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盗摩”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差异,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1.古代钱币相关的经济犯罪行为
指通过偷磨金属钱币表面以获取金属碎屑的行为。这种行为常见于古代货币流通中,目的是将碎屑重新熔铸成新钱牟利。例如:
- 《汉书·食货志下》记载:“今半两钱法重四銖,而姦或盗摩钱质而取鋊。”颜师古注引如淳的解释称,这是民众磨损钱币表面以取碎屑的行为()。
- 该释义在多个历史文献和现代词典中被引用,属于较为权威的解释。
2.艺术创作中的模仿行为(较少见)
部分资料提到“盗摩”可能引申为偷窃或模仿他人书画作品的行为,例如模仿墨宝、抄袭创作等。这一用法强调对他人作品的剽窃,带有负面含义()。但此解释的文献支持较少,可能为现代语境下的延伸用法。
补充说明:
- 历史背景:汉代半两钱为铜铸,不法者通过摩擦钱币边缘获取铜屑,导致货币减重贬值,属于古代经济犯罪的一种()。
- 字义拆分:“盗”指偷窃,“摩”意为摩擦、磨损,组合后字面即“偷磨”()。
建议在学术或历史场景中使用第一种释义,若涉及艺术领域需结合具体上下文判断是否适用第二种解释。
别人正在浏览...
敖言白冠牦缨悲翁绷巴吊拷瘪扭笔录饆饠不勾不起劲不取刺眼疵摘定法东转西转兜圈子顿断墩座方人高步通衢格范共鸣工业建筑官阁鬼区骨挝脸呵察花雕酒划行洄沍加二兢兢翼翼荆子矜立噤嘇窾枯苦菜花愧栗烂靡老债联对留声机马垂美彦婆老齐大乎契密清彝歧悮企者不立曲轸软招瑟歌舍匿蛇年铜界妥首微视咸和闲舒鞋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