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踐踏。 漢 王充 《論衡·偶會》:“蹈履民田,喙食草糧。”
(2).履行;實行。《三國志·魏志·曹真傳》:“大司馬蹈履忠節,佐命二祖。”《北史·節義傳論》:“故其盛烈所著,與河海而争流;峻節所标,共竹柏而俱茂。并蹈履之所緻,身沒名立,豈徒然也!” 明 唐順之 《楊孺人旌節碑銘》:“時時稱説 暉 之音容嗜好及其蹈履,與其所志焉而不遂以待其後者幾,以勗二子,且使識勿忘也。”
“蹈履”一詞在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既指具體的肢體動作,也包含抽象的行為準則。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蹈”本義為踏、踩,如《尚書·君牙》載“若蹈虎尾”;“履”則指行走、實踐,《周易·坤卦》有“履霜堅冰至”之例。兩字組合後形成以下内涵:
一、字面動作義
指用腳踩踏或行走的行為,常見于古代文獻對肢體動作的描述。例如《禮記·曲禮上》記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鄭玄注曰“不敢蹈履尊嚴之處”,此處強調對禮儀場所的避讓。
二、抽象實踐義
引申為遵循某種規範或履行責任,如《詩經·周南·兔罝》毛傳注“蹈履仁義之道”,形容對道德準則的踐行。此用法在儒家經典中尤為突出,強調知行合一的倫理要求。
三、古代禮儀關聯
《禮記注疏》提及“祭祀時必蹈履而前”,特指儀式中按固定路線行進的禮制動作,體現古代禮樂文明對行為細節的規範。
該詞現代多用于文學語境,如錢鐘書《管錐編》分析《楚辭》時曾用“蹈履山河”形容詩人對家國的精神歸屬,突顯詞彙的意象張力。
“蹈履”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以下是詳細分析:
踐踏
指字面意義上的踩踏行為。例如《論衡·偶會》中“蹈履民田,喙食草糧”,描述動物踐踏農田的情景。
履行;實行
引申為遵循、繼承或踐行某種精神、職責。如《三國志·魏志·曹真傳》提到“大司馬蹈履忠節”,意為履行忠誠的職責。現代用法中也可指繼承前人的事業或榜樣。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論衡》《三國志》等文獻原文。
擺棋報價表報襯袍趁興窗紙穿掘脣緊慈恤叢灌打捕大荒落單吊都丞盒風馳霆擊高難黑黯冱涸佳惠截稿精美絕倫舊瘴軍頭刻砥鶆鸠連蕚蓮嶽啰哩滅親碾磨泥視判滞片月趫揵三鱓閃挫邵侯瓜燒賣審計署深岩沈淵十美圖失衷世宙豕胾守喜水火不避水龍帶樹俗立化蒜薹天問天厭體象屠羊惟大梁五案五常五味子下陳小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