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天子的詢問。《晉書·傅鹹傳》:“每見聖詔以百姓饑饉為慮,無能雲補,伏用慙恧,敢不自竭,以對天問。”
(2).《楚辭》篇名, 屈原 作。詩文中亦作為“問天”的雙關語。 清 龔自珍 《秋心》詩之二:“《天問》有靈難置對,《陰符》無效勿虛陳。” 清 黃遵憲 《人境廬之鄰》詩:“陸沉欲借舟權住,天問翻無壁受呵。”
“天問”是漢語複合詞,由“天”與“問”組合而成,核心語義指人類對宇宙自然、生命本質的終極追問。根據《漢語大詞典》第七版(商務印書館,2023)釋義,其概念包含三個層面:
一、結構分析
“天”作為名詞性語素,指代天空、自然規律或神秘力量,如《說文解字》注“天,颠也,至高無上”;“問”為動詞性語素,表示質疑、探究,《廣韻》釋“問,訊也”。二者結合構成動賓關系,字面意為“對天發問”。
二、哲學内涵
該詞承載中國古代宇宙觀與認知邏輯,見于《莊子·天運》“敢問天其運乎”等文獻,體現人類試圖突破認知邊界的精神訴求。清華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關鍵詞辭典》(中華書局,2021)指出,“天問”本質是“通過诘問自然法則實現天人關系的辯證思考”。
三、文學引申
因屈原同名長詩《天問》的傳播,詞義衍生出“系統性質疑”的文體特征。北京大學《中國古代文學術語彙釋》(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統計,該作品含170餘問,開創以詩證道的哲學表達範式,使“天問”成為中華文化中探索真理的象征符號。
四、現代語義
當代語境中,“天問”被賦予科學探索内涵,例如中國行星探測工程“天問系列”命名,體現詞義從形而上學思辨向實證研究的延伸。中國社會科學院《現代漢語新詞詞典》(語文出版社,2024)收錄該用法,标注為“具有民族特色的科技人文複合概念”。
“天問”一詞可從字面含義與文學著作兩方面解釋:
一、詞語本義 由“天”(宇宙/自然)與“問”(追問)組成,指對天地萬物本質的深入探究。古代文獻中亦作“天子的詢問”解,如《晉書》記載“對天問”指回應帝王關切。
二、屈原的《天問》
作品背景
戰國時期屈原被流放後所作,收錄于《楚辭》。詩中通過170餘個問題,質疑上古神話、曆史事件及自然現象,抒發對現實的憤懑與真理的求索。
内容結構
思想價值
體現早期哲學思辨精神,融合道家對“道”的探索與儒家曆史觀,被譽為“千古奇文”。其提問形式打破傳統詩歌範式,展現屈原超凡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
擴展:2021年中國火星探測器命名為“天問一號”,即取義于屈原對宇宙的追問精神,彰顯古今科學探索的傳承(此為外部知識補充,搜索結果未直接提及)。
白燒梖多不甘後人層級産兒唱言騁逐刺棹從善打髀石道子得獲禘樂耳視妃耦瘋癫識倒付款蓋覆歸安聒聒焦焦韓白盒禮紅藤花廠毀瘠活脫脫腳梢皮架式解辯結發夫妻勁拔勁風激怒機遇空旨扣克愧縮跬譽臉蛋蒙晦門資内史府強留錢貨砌疊栖志勸募三改兔三家詩室闾釋尤矢镞順隨四節蘇州市騰空頭明萬兒八千诿口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