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天子的詢問。《晉書·傅鹹傳》:“每見聖詔以百姓饑饉為慮,無能雲補,伏用慙恧,敢不自竭,以對天問。”
(2).《楚辭》篇名, 屈原 作。詩文中亦作為“問天”的雙關語。 清 龔自珍 《秋心》詩之二:“《天問》有靈難置對,《陰符》無效勿虛陳。” 清 黃遵憲 《人境廬之鄰》詩:“陸沉欲借舟權住,天問翻無壁受呵。”
“天問”一詞可從字面含義與文學著作兩方面解釋:
一、詞語本義 由“天”(宇宙/自然)與“問”(追問)組成,指對天地萬物本質的深入探究。古代文獻中亦作“天子的詢問”解,如《晉書》記載“對天問”指回應帝王關切。
二、屈原的《天問》
作品背景
戰國時期屈原被流放後所作,收錄于《楚辭》。詩中通過170餘個問題,質疑上古神話、曆史事件及自然現象,抒發對現實的憤懑與真理的求索。
内容結構
思想價值
體現早期哲學思辨精神,融合道家對“道”的探索與儒家曆史觀,被譽為“千古奇文”。其提問形式打破傳統詩歌範式,展現屈原超凡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
擴展:2021年中國火星探測器命名為“天問一號”,即取義于屈原對宇宙的追問精神,彰顯古今科學探索的傳承(此為外部知識補充,搜索結果未直接提及)。
《天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向天問”或“向天詢問”。它表示人們向天空提出問題或求助的意思。
根據《康熙字典》,《天問》可以拆分為“⺩”和“䒑”兩個部首。前者為上部,表示天空;後者為下部,代表問詢。
根據筆畫順序,它的總筆畫數為19畫,每個字的筆畫數分别為6畫和13畫。
在古代,人們常常對天空産生好奇和敬畏之情,認為天空是神的居所。因此,他們經常通過宗教儀式或禱告來向天神尋求幫助或回答。《天問》這個詞語便是由這種信仰和行為衍生而來。
《天問》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天問」。
《天問》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隻是在一些結構上有所差别。例如,它的上部可以寫成「大」,下部可以寫成「口」或「大」。
1. 他站在山巅,向天問:為什麼人類總是無法理解宇宙的奧秘?
2. 學者們通過天文觀測向天問,試圖解開宇宙星河的謎題。
1. 天空:表示天上的空間。
2. 問詢:表示向人請教或請求信息。
3. 天命:表示神賜的命運。
4. 天國:表示上帝的居所。
5. 詢問:表示向人征求意見或信息。
1. 探詢:向人打聽或了解情況。
2. 诘問:用嚴厲的口氣向人提問。
3. 質詢:向對方提出疑問或問題。
1. 回答:對問題給出解釋或回應。
2. 答非所問:回答問題與問題本身的意思不相符。
3. 不問青紅皂白:不問究竟,無視細節或真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