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藥名。因具五味而得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七·五味子》﹝釋名﹞引 蘇恭 曰::“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此則五味具也。”
(2).有南五味和北五味之分。南産者色紅,北産者色黑。以果實入藥,主治肺虛咳喘、盜汗、遺精等。
五味子是木蘭科藤本植物五味子或華中五味子的幹燥成熟果實,其名稱源于果實兼具辛、甘、酸、苦、鹹五種味道,最早記載于《爾雅》和《新修本草》。以下從多角度詳細解釋:
名稱由來
古人認為其果皮甘酸、果核辛苦,整體帶有鹹味,五味俱全,故稱“五味子”。
别名包括玄及、五梅子、山花椒等。
植物特征
藥用功效
五味子性溫,歸肺、心、腎經,主要功效包括:
分類與質量
曆史記載
《神農本草經》将其列為上品,記載“益氣、補不足”;《本草綱目》強調其“補虛勞、壯筋骨”。
金元時期醫家進一步明确其斂肺、補腎、生津之效。
現代應用
五味子因五味俱全得名,兼具收斂與補益作用,是中醫治療虛證的重要藥材。北五味子藥效更佳,臨床應用廣泛,但需注意辨證使用。更多信息可參考《中國藥典》及權威中醫藥典籍。
《五味子》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為“二”和“口”,具體的筆畫為9畫。
《五味子》一詞來源于中醫理論,指的是五味中的一種藥物,也稱為“五味子果實”。它是一種紫褐色小果實,用于中藥治療一些疾病。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五味子」。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字形有所不同。《五味子》在古代常常寫作「五」字加上「口」字,這樣組合表示它的意思。現代簡化字将其合并成「子」字,保留了原義。
1. 在中醫藥理論中,五味子被視為一種重要的藥物。
2. 我們可以用五味子來調制中藥。
五味子有一些相關的詞彙:
1. 五味:指的是中醫理論中的五種味道,即酸、甘、苦、辛、鹹。
2. 五味具全:形容菜肴的味道齊全,有各種不同的味道。
與五味子有相似含義的詞彙有:
1. 枸杞子:另一種中藥材料,用于補腎。
2. 龍眼:一種水果,有補益作用。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