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俸銀的意思、俸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俸銀的解釋

(1).支付官員俸祿的銀兩。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王以下 滿州 官員兩季俸銀一百一十二萬一千九百三十五兩七錢五分八釐。”

(2).指俸祿。《清文獻通考·國用四》:“ 順治 元年,初定王公俸銀有差。”《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七回:“這麼一個鎮國公,有多少俸銀一年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俸銀是漢語中特指古代官員薪俸的專有名詞,由“俸”(官員的薪金)和“銀”(白銀,貨币形式)組合而成,字面含義為“以白銀支付的官員薪金”。其具體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中國古代朝廷以白銀形式發放給官員的固定薪酬。作為官員俸祿的重要組成部分,俸銀區别于同時期以糧食(俸米)、布帛等形式發放的實物俸祿,直接體現為貨币收入。其發放标準通常依據官員的品級、職務及地域差異而定,是古代官僚體系維持運轉的經濟基礎。

二、曆史制度背景

  1. 制度化時期:俸銀制度在明清時期臻于完善。明代中期推行“折色”改革,逐步将實物俸祿折算為白銀支付;清代則确立“俸銀”與“祿米”并行的雙軌制,形成定制化的貨币化俸祿體系。
  2. 發放标準:以清代為例,正一品官員年俸銀180兩,正七品知縣45兩,底層未入流官吏約31兩。此外,地方官員可依轄區經濟狀況加發“養廉銀”,數額遠超俸銀本身。

三、文化與社會意義

俸銀不僅是官員生計來源,更被賦予政治倫理象征。儒家思想強調“俸以養廉”,俸銀被視為保障官員廉潔奉公的物質條件。若俸銀不足或發放延遲,常導緻吏治腐敗,如清代“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民諺即諷刺低俸制下的貪腐現象。

四、相關概念辨析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俸銀”詞條釋義。
  2. 黃惠賢《中國俸祿制度史》(武漢大學出版社),第七章“明清俸祿制度”。
  3. 《清史稿·職官志》,“文武官俸銀”制度記載。
  4.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對俸銀與吏治關系的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俸銀是古代中國官員的薪酬形式,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義

俸銀指官員的俸祿,以銀兩形式發放。該詞由“俸”(官員薪水)和“銀”(貨币單位)組成,最早見于《漢書·百官公卿表》,是古代官員收入的核心組成部分。

二、曆史背景

  1. 支付方式
    清代官員俸祿包括銀兩和祿米,如《廣陽雜記》記載,滿洲官員兩季俸銀達112萬兩。
  2. 等級差異
    順治元年(1644年)起,朝廷按等級規定王公俸銀标準,如《清文獻通考》載有具體分級制度。

三、與其他術語的區别

與“薪銀”對比:

四、文化例證

《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提到“俸銀一兩”作為臨時生活費,反映其實際使用場景。

如需更詳細史料,可查閱《清文獻通考》《廣陽雜記》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柏國白斬雞憊老播穅眯目層盤催迫大嶽疊連頂毛遞散端俨煩惱魔番子手風箱附蠃覆盆改朝換姓宮邸構緻鬼頭鬼腦黃水皇天子嘉賴交換台交接寄滅進讒靜鈍敬分究辦蹐滞卡拉奇鲙蟲了利冷豔利齒伶牙買辦資産階級麥精眉眼如畫彌天蓋地南土俳文徬徨失措仆區棄文群芳屈色聲奢爽失蜀叟太阿之柄跳邊題葉通融卧床不起蕪穢誣訴相聲孝決笑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