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幹旌的意思、幹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幹旌的解釋

旌旗的一種。以五色鳥羽飾旗竿,樹于車後,以為儀仗。《詩·鄘風·幹旄》:“孑孑幹旌,在 浚 之城。” 朱熹 集傳:“析羽為旌。幹旌,蓋析翟羽於旗幹之首也。”《詩序》謂《幹旄》是贊美“ 衛文公 臣子多好善”之作,後因以“幹旌”指好善或好善的顯貴者。 清 唐甄 《潛書·取善》:“非有幹旌之賢大夫也,而時稱大官之相知,則人議其污。” 清 趙翼 《新春宴集草堂》詩之二:“奉盤正拟具壺觴,忽有幹旌過草堂。”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幹旌"是古代漢語中具有禮儀屬性的儀仗器物,其詞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本義解析 "幹旌"由"幹"與"旌"複合構成,本指裝飾有牦牛尾的五色旗杆。《漢語大詞典》釋為"以五色鳥羽飾旗竿,樹于車後以為儀仗",《辭源》注解為"析羽為旌,置于盾柄"。其中"幹"通"竿",指旗杆主體,"旌"特指用牦牛尾或彩色羽毛制作的旗飾,二者組合形成禮儀标識器物。

二、引申義項 在《詩經·鄘風·幹旄》注疏體系中衍生出雙重引申義:

  1. 禮賢象征:鄭玄箋注"臣之好善,以素絲纰組,乃是彰明其行",指賢者招納人才的标識
  2. 威儀載體:孔穎達疏解"言衛大夫乘此車馬,建幹旌以殊異者,何所求乎?",強調其彰顯身份等級的禮儀功能

三、文獻例證

  1. 先秦典籍:《詩經·鄘風》"孑孑幹旌,在浚之城"(中華書局《毛詩正義》卷三)
  2. 漢唐注疏:《周禮·春官·司常》"全羽為旞,析羽為旌"鄭玄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注疏》)
  3. 清代考據:王引之《經義述聞》卷五考訂"幹旌當讀為竿旌,猶言建旌也"

四、文化内涵 作為周代"九旗"制度的重要構成,《周禮·夏官》記載其使用規範:"道車載旌,斿車載旌",在祭祀、朝會、田獵等重大場合承擔着标識等級、傳遞指令、營造威儀等禮制功能,是研究先秦禮樂文明的重要物質載體。

網絡擴展解釋

“幹旌”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旌旗的一種,以五色鳥羽裝飾旗杆,通常樹立在車後作為儀仗使用。這種旗幟在形制上屬于禮儀性裝飾,常見于先秦時期的貴族車馬隊列中。

二、文化出處

源自《詩經·墉風·幹旄》中“孑孑幹旌,在浚之城”的記載。據《詩序》解釋,該詩通過描述不同等級的旌旗(幹旄、幹旟、幹旌),贊美衛文公的臣子崇尚良善的品質。

三、引申含義

因《詩經》的解讀背景,“幹旌”後來衍生出兩種象征意義:

  1. 代指好善之人:特指品德高尚、追求善行的個體
  2. 指代顯貴賢者:因儀仗規格與身份相關,引申為地位顯赫且具備美德的貴族

四、結構解析

附:形制特點

五色鳥羽的裝飾方式符合周代禮制中對不同等級旗幟的規定,此類儀仗旗幟的使用具有嚴格的禮儀規範,常見于聘問、朝會等正式場合。

别人正在浏覽...

嗷騷阿谀求容敗奔頒獎北發逼臣敞篷車乘黃朱赤律律鋤鈎蠢材催比搭纏搗珍大宰電告刁告獨絶發場光大負壘甘荼滒弱廣會冠巾過房劃圓防守火煖轎班蛟龍擘水寄褐敬田機棚幾樣積憎決流拘拿開閤陵暴六耳不傳道馬前綿歎名法民智丕厘晴煖起塔曲腔如之何僧刹屎虼蜋世園會收責死政停擱王臣望色缃奁仙構下葬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