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at is said cannot be unsaid] 話說出後,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回來,指說話應當慎重
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驷不及舌。”——《論語·顔淵》
言已出口,驷馬亦難追回。謂說話當慎重。《論語·顔淵》:“ 子貢 曰:‘惜乎!夫子之説君子也,駟不及舌。’” 何晏 集解引 鄭玄 曰:“過言一出,駟馬追之不及舌。” 唐 劉知幾 《史通·書志》:“談何容易,駟不及舌,無為強著一言,受嗤千載也。”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貓怪三則》:“貓曰:‘無有不能言者,但犯忌,故不敢耳。今偶脫于口,駟不及舌,悔亦何及。’”
“驷不及舌”是一個源自《論語》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字面含義
成語由“驷”(四匹馬拉的車)、“不”、“及”(趕不上)、“舌”(說的話)組成,字面意思是:四匹馬拉的車也追不回已說出口的話。比喻話一出口便難以收回,強調說話需謹慎。
深層寓意
該成語并非形容語速快(如的初步解釋),而是告誡人們要慎言慎行,因為言語一旦出口便無法收回,可能引發後果。例如《論語·顔淵》中子貢提到:“夫子之說君子也,驷不及舌”,即批評他人言論輕率。
出處與引用
最早出自《論語·顔淵》,後世如清代和邦額《夜譚隨錄》中也有使用:“今偶脫于口,驷不及舌,悔亦何及”。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提醒他人或自我警示,在涉及承諾、評價、秘密等場合強調言語的嚴肅性。例如:“此事關系重大,切記驷不及舌。”
近義詞
與“一言既出,驷馬難追”意義相近,均強調言語的不可逆性。
該成語的核心是強調慎言,而非字面“語速快”。需結合語境理解,避免誤解(如的偏差)。更多用例可參考《論語》原文及曆代注釋。
《驷不及舌》是一個成語,意為馬車拉得足夠快,但舌頭跟不上車速,形容說話說得太慢或思維遲緩。
《驷不及舌》可以拆分成“馬”、“言”、“又”、“舌”的四個部首。
它總共有14個筆畫。
《驷不及舌》出自《孟子·盡心上》:“驷馬既閑,舌踯其車,所以步也。”後來成為一個成語,用來比喻說話不夠敏捷。
繁體字為「騶不及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驷」字的形狀稍有不同,「不」字中的「一」字在上方。
他說得太慢,簡直是《驷不及舌》。
驷馬不追、舌敝唇焦、追亡逐北。
舌廢馬煩、滿口籌碼。
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