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鹖旦的意思、鹖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鹖旦的解釋

亦作“ 鶡鴠 ”。鳥名。即寒號蟲。《禮記·月令》:“﹝仲冬之月﹞鶡旦不鳴。” 鄭玄 注:“鶡旦,求旦之鳥也。”《呂氏春秋·仲冬》:“鶡鴠不鳴,虎始交。” 漢 桓寬 《鹽鐵論·利議》:“鶡鴠夜鳴,無益於明。” 清 龔自珍 《尊隱》:“夜之漫漫,鶡旦不鳴。”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禽二·寒號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鹖旦(亦寫作“鶡鴠”或“曷旦”)是漢語古籍中記載的一種鳥類名稱,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1. 基本詞義

    據《漢語大詞典》收錄,“鹖旦”指代古代傳說中的夜鳴禽,别名“寒號鳥”“獨舂”。其名源于“鹖”為猛禽類屬名,“旦”表黎明時分,暗指該鳥習性于冬季夜鳴,鳴聲似“得過且過”,故民間又稱“寒號蟲”。

  2. 文獻考據

    《禮記·月令》載:“(仲冬之月)鹖旦不鳴”,指出其冬季停止鳴叫的物候特征。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釋為:“鹖旦,夜鳴求旦之鳥……五台諸山甚多”,描述其栖息地與行為。

  3. 名實辨析

    需注意古籍中“鹖旦”與現代俗稱“寒號鳥”(指鼯鼠科動物)存在混淆。清代郝懿行《爾雅義疏》明确區分:“此鳥自呼‘渴旦’,古人因其鳴時以名物,非鼯鼠也”,強調二者在生物分類上的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

“鹖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一種傳說中的鳥類,即“寒號蟲”(現代考證實為複齒鼯鼠,屬哺乳動物,古人誤歸為鳥類)。其名源于習性,傳說它常在冬季夜鳴,似呼喚天明,故稱“求旦之鳥”。

二、文獻出處

  1. 《禮記·月令》記載:“冰益壯,地始坼,鹖旦不鳴,虎始交。” 東漢鄭玄注:“鹖旦,求旦之鳥也。”
  2. 宋代張舜民《打麥》詩:“鹖旦催人夜不眠,竹雞叫雨雲如墨。” 此處以鹖旦夜鳴渲染農忙時節的緊迫感。

三、别名與變體
亦作“鹖鴠”“盍旦”,屬同詞異寫(如《漢典》及《辭海》标注)。

四、讀音與注音

補充說明:需注意古代命名與現代生物分類的差異,避免混淆“鳥類”與“鼯鼠”的現代科學界定。

别人正在浏覽...

倍式邊火剝膚及髓超趠城阖承诏車軸傳乘祠館澹災打圈子打雪仗丁糧肚裡淚下方本瘋瘋癫癫豐缛鈎弋姑媽哈號憾恚哈欠呵癢花蠟黃葛峽葫蘆題霍爾木茲海峽景功謹嚴課堂柯岩鬣疬溟瀛朋愛蓬藿憑信竅會清祀讓事髯虵饒益商代城牆遺址上來商湯删去牲牲盛宴難再時俗熟肚水芝絲肉隨勢帑臧屠各頹節弦餌巷詠鮮藻小國寡民嚣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