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鶡鴠 ”。鳥名。即寒號蟲。《禮記·月令》:“﹝仲冬之月﹞鶡旦不鳴。” 鄭玄 注:“鶡旦,求旦之鳥也。”《呂氏春秋·仲冬》:“鶡鴠不鳴,虎始交。” 漢 桓寬 《鹽鐵論·利議》:“鶡鴠夜鳴,無益於明。” 清 龔自珍 《尊隱》:“夜之漫漫,鶡旦不鳴。”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禽二·寒號蟲》。
“鹖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一種傳說中的鳥類,即“寒號蟲”(現代考證實為複齒鼯鼠,屬哺乳動物,古人誤歸為鳥類)。其名源于習性,傳說它常在冬季夜鳴,似呼喚天明,故稱“求旦之鳥”。
二、文獻出處
三、别名與變體
亦作“鹖鴠”“盍旦”,屬同詞異寫(如《漢典》及《辭海》标注)。
四、讀音與注音
補充說明:需注意古代命名與現代生物分類的差異,避免混淆“鳥類”與“鼯鼠”的現代科學界定。
《鹖旦》(hé dàn)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鳳凰與鸾鳥合飛。
《鹖旦》的部首是鳥(鳥字旁),拆分後的筆畫數為10畫。
《鹖旦》最早出現在《楚辭·招魂》一文中,意味着鳳凰和鸾鳥共同飛翔。
《鹖旦》的繁體字為「鶡旦」。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書寫《鹖旦》時,是使用傳統的毛筆書寫,具體的字形和結構可能有所不同。
1. 仙鶴與鳳凰的鹖旦,使人目不轉睛。
2. 宮殿頂上的琉璃鹖旦瑰麗壯觀。
鹖旦并無常用的常見組詞,更多時候是以單獨一個詞出現。
鳳凰與鸾鳥合飛、鳳鸾同舞等可以作為《鹖旦》的近義詞。
單獨指鳳凰或鸾鳥飛翔的詞語都可以作為《鹖旦》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