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雕刻。《大戴禮記·哀公問于孔子》:“有成事,然後治其雕鏤文章黼黻以嗣。” 唐 劉恂 《嶺表錄異》:“枸櫞子,形如瓜……肉甚厚,白如蘿蔔。南中女工競取其肉雕鏤花鳥。”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故二·明熹宗》:“ 明熹宗 在宮中,好手製小樓閣,斧斤不去手,雕鏤精絶。” 朱自清 《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窗格雕镂頗細,使人起柔膩之感。”
(2).指雕刻品。《新唐書·高宗紀》:“六月癸亥,禁宗戚獻纂組雕鏤。”
(3).比喻刻意修飾文辭。 五代 齊己 《覽延栖上人卷》詩:“今體雕鏤妙,古風研考精。” 明 袁宏道 《答董玄宰太史書》:“ 楚 中文體日敝,務為雕鏤,神情都失,賴宗匠力挽其頽。” 清 黃宗羲 《辭張郡侯請修郡志書》:“山林之文,流連光景,雕鏤酸苦。”
彫鏤:雕刻,刻镂。《後漢書·皇後紀上·和熹鄧皇後》:“又禦府、尚方、織室錦繡、冰紈、綺縠、金銀、珠玉、犀象、瑇瑁、彫鏤翫弄之物,皆絶不作。”《三國志·魏志·棧潛傳》:“今宮觀崇侈,彫鏤極妙,忘 有虞 之總期,思 殷辛 之瓊室。”《魏書·鐵弗昌傳》:“臺榭高大,飛閣相連,皆彫鏤圖畫,被以綺繡,飾以丹青,窮極文采。”
雕镂是漢語中表示精細雕刻工藝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刀具在竹木、玉石、金屬等材質上進行深淺刻畫,形成具有裝飾性或實用性的紋樣。該詞由兩個同義語素構成:"雕"強調用刀具去除材料形成圖案,"镂"特指穿透性雕刻工藝,常見于《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第298頁。
在傳統工藝領域,雕镂可分為三個技術層級:淺浮雕(保留背景的平面雕刻)、镂空雕(穿透材料形成透光效果)以及立體圓雕(三維全方位雕刻)。這種技藝在建築構件、家具紋飾、文房器具制作中具有重要地位,故宮博物院藏清宮紫檀木雕雲龍紋頂箱櫃便是典型實證。
詞義演變方面,雕镂在魏晉文學批評中衍生出比喻義,陸機《文賦》"雖離方而遁圓,期窮形而盡相"即借雕镂工藝喻指文學創作的精細刻畫,此用法後被《文心雕龍》發展為系統的文藝理論概念。當代語言學研究表明,該詞的語義場包含"雕刻""镌刻""琢磨"等近義詞,但雕镂更強調工藝的精細程度和藝術價值。
“雕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雕镂(拼音:diāo lòu)指雕刻、刻镂,即在物體表面通過鑿刻或镂空技法制作花紋或圖案。例如《紅樓夢》中提到的“雕镂新鮮花樣隔扇”即描述雕刻精美的門窗裝飾。
指雕刻品
古代文獻中,“雕镂”也代指雕刻的成品。如《新唐書》記載“禁宗戚獻纂組雕镂”,即禁止進貢雕刻工藝品。
比喻修飾文辭
在文學創作中,“雕镂”可引申為對文字的刻意雕琢。如明代袁宏道批評“文體日敝,務為雕镂”,強調過度修飾會失去文章神韻。
傳統工藝技法
景德鎮陶瓷中的“镂雕”是典型代表,結合圓雕、镂空等技法,在坯體上雕刻紋樣後彩繪,形成通花式裝飾。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工藝案例,可參考來源網頁的完整内容。
奧林匹克旗百尺蹦蹦戲筆洗駁犀猜枚昌衢超拔齒耄沖約傳詠出圹打疊打官話打小報告電目雕風镂月讀奏扼喉撫背芳林憤心疳積桧樾熀爛澆危檟辱解酒進爵錦筝酒簍郡合靠邊站柯舒狂越坤角枯硯老八闆兒樂新厭舊連瘡亮拔廉維詈诟李香君淪夷銘戴排語牆花惸嫠取結折屐施濟苔箋探究乇甲為淵敺魚,為叢敺雀溫醇下橫詳懇縣吏吸墨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