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檟辱的意思、檟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檟辱的解釋

受笞打的羞辱。 唐 範摅 《雲溪友議》卷十一:“羣玉兢惶,幾不脫於檟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檟辱"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複合詞,其含義需從構成它的兩個字“檟”和“辱”的本義及結合後的語境來理解。

  1. “檟”的本義與引申義:

    • “檟” (jiǎ) 在古代漢語中主要有兩個含義:
      • 指一種樹木: 即楸樹 (Catalpa bungei),是一種落葉喬木,木材細緻耐濕,可用于制作器具。《說文解字·木部》:“檟,楸也。”段玉裁注:“楸、檟,同物異名。”《爾雅·釋木》:“槐小葉曰榎,大而皵楸,小而皵榎。”郭璞注:“老乃皮粗皵者為楸,小而皮粗皵者為榎。”這裡的“榎”即“檟”。
      • 指茶樹: 古時“檟”也用作茶的别稱。《爾雅·釋木》:“檟,苦荼。”郭璞注:“樹小似栀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 刑具的引申: 更重要的是,“檟”在古代文獻中常與“楚”連用,構成“檟楚”一詞,指代刑具,特指用作笞打的小木杖或荊條。這是因為楸木或茶樹枝條常被用作教刑或體罰的工具。《左傳·襄公十七年》:“子罕親執撲,以行築者,而抶其不勉者。”杜預注:“撲,檟楚也。”孔穎達疏:“撲是教刑之具,用荊檟為之。”《漢書·韓延壽傳》:“吏無追捕之苦,民無箠楚之憂。”顔師古注:“楚,荊木也,即撲檟之屬。” 因此,“檟”本身常隱含有鞭笞、體罰之意。
  2. “辱”的本義:

    • “辱” (rǔ) 的本義是羞恥、屈辱。《說文解字·辰部》:“辱,恥也。” 引申為侮辱、使受辱。
  3. “檟辱”的合成含義:

    • 将“檟”(隱指刑具、鞭打)與“辱”(侮辱、使受辱)結合,“檟辱”一詞的核心含義應理解為: 施加身體上的懲罰(如鞭笞)以達到侮辱、折辱人格的目的。
    • 它描述的是一種兼具肉體懲罰與精神羞辱的行為,強調通過體罰來使人蒙受恥辱。其程度比單純的言語侮辱更重,但比後世更殘酷的肉刑(如刖、劓等)在肢體傷害性上可能稍輕,更側重于通過公開或象征性的體罰來摧毀受罰者的尊嚴。
  4. 使用語境:

    • “檟辱”一詞多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對犯錯者(尤其是身份較低者或俘虜)的懲罰,或在特定語境下(如戰争、刑罰、家法)用以折辱對方。它體現了古代社會中将身體懲罰與人格羞辱緊密結合的觀念。

“檟辱”意指使用類似荊條、木杖的刑具進行鞭笞體罰,以此使人蒙受身體痛苦和精神上的恥辱。其核心在于通過體罰實施人格侮辱。這個詞在古代漢語中較為書面化且帶有強烈的貶義色彩。

引用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現有資料,“檟辱”一詞在權威詞典及文獻中均無記載,可能是輸入錯誤或生僻組合。以下提供幾個相近詞彙的詳細解釋,供參考:

  1. 僇辱(lù rǔ)
    釋義:指侮辱、刑辱。
    出處:最早見于《韓非子·八經》,描述受刑之人的心理狀态。現代漢語中“僇”通“戮”,可引申為殺戮之意,如“僇市”指刑戮于市。

  2. 羞辱(xiū rǔ)
    釋義:包含雙重含義:

    • 名詞:指羞恥與侮辱,如《禮記·内則》中提及的“思贻父母羞辱”;
    • 動詞:指通過揭露他人弱點使其蒙羞,如京劇《将相和》中的情節描寫。
  3. 洿辱(wū rǔ)
    釋義:表恥辱、污辱,多用于描述地位低賤帶來的屈辱感。
    文獻例證:《淮南子·氾論訓》以“事之洿辱”指代卑賤之事,《漢書·龔勝傳》記載官員因言行失當而“洿辱朝廷”。

  4. 迕辱(wǔ rǔ)
    釋義:與侮辱同義,強調沖突性冒犯。
    案例:清代《聊齋志異·牛同人》中,書生因被士兵“迕辱”而訴諸官府。

建議:若需查詢具體詞彙,請确認字形或提供更多語境。可優先參考《漢語大詞典》《辭海》等工具書,或通過古籍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檢索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幫閑誠烈癡看赤燒敕撰黜兵戳指搭轉燈頭調禦丈夫短卒律革船徽名毀譽賈盜簡省建元家庭道德虀粉羁梏肌栗井晉驚骛雞眚句斷均科勑額老伴臉花離歌樓道羅罝卯不對榫蓂曆盤鴉槃郁求仙全行膻行神龜樂蛇拳時學收齒黍稭松話唐圃貪民投金退淡脫易徒庶頑嚚委黍污濺忤色午膳香車寶馬香魚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