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折屐的意思、折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折屐的解釋

《晉書·謝安傳》:“ 玄 等既破 堅 ,有驛書至, 安 方對客圍棊,看書既竟,便攝放牀上,了無喜色,棊如故。客問之,徐答雲:‘小兒輩遂已破賊。’既罷,還内,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後以“折屐”形容狂喜。 宋 蘇轼 《與葉淳老侯敦夫張秉道同相視新河秉道有詩次韻》之一:“憐君嗜好更迂闊,得我新詩喜折屐。” 明 張居正 《答兩廣殷石汀書》:“ 粵中 缙紳亦自謂有知以來用兵制勝未有如今日之盛者,喜而為之折屐。” 清 魏源 《啑古吟八首與陳太初修撰為連日談史而作》之六:“折屐獨何人,賭棋能殺賊!”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折屐”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與人物情感表達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一、出處與典故

出自《晉書·謝安傳》:東晉名臣謝安在淝水之戰期間,聽聞侄子謝玄率軍大破前秦苻堅的捷報。他表面鎮定自若,繼續與客人下棋,但送客時因内心極度欣喜,過門檻時竟不慎将木屐的齒折斷而不自知。

二、核心含義

形容内心狂喜卻強作鎮定的狀态。特指因極度喜悅導緻行為失控或失态,常用于文學作品中刻畫人物隱忍與激動的矛盾心理。

三、延伸運用

宋代蘇轼在《與葉淳老侯敦夫張秉道同相視新河》詩中曾化用此典:“憐君嗜好更迂闊,得我新詩喜折屐”,以此調侃友人讀詩後的欣喜反應。清代魏源也有“折屐獨何人,賭棋能殺賊”的詩句,進一步擴展了該成語的文學意象。

四、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典故引用,強調喜悅程度之深,可與“喜不自勝”“喜形于色”等詞對照,突出隱忍後難抑的狂喜特質。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折屐

折屐是指斷了鞋履,鞋裡磨穿,無法再穿的意思。在古代寓意着勞累困頓、生活艱辛。

拆分部首和筆畫

折屐的部首是⾁,筆畫數為7。

來源

折屐一詞最早見于《毛詩·大雅·東風》:“舒穆如蘭,斯言如宣,折芾彬彬,照爾姮娣。”其中“折芾”意指破掉的履子,折屐由此而來。

繁體

折屐的繁體字為「折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一定的變體。根據《說文解字》記載,折屐的古漢字寫作「謹」。

例句

1. 他辛苦勞作,鞋子已經折屐了。

2. 這雙鞋因為長時間的摩擦已經折屐了。

組詞

折裙、折扇、折翼、折疊、折扣、折桌等。

近義詞

破鞋、破損、殘破。

反義詞

完整、完好、不破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