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蹦蹦調 ”。戲曲劇種名。評劇的一個支派,早期叫“北京蹦蹦”。現已與評劇合流。 老舍 《老字號》:“果然, 周掌櫃 --來了還沒有兩天--要把三合祥改成蹦蹦戲的棚子。” 張天翼 《清明時節》二:“ 易良發 蹲在地下,一面還小聲兒哼着蹦蹦調。” 侯寶林 《三棒鼓》:“也有人叫蹦蹦戲,現在叫評劇。”
蹦蹦戲是中國北方的一種傳統戲曲形式,現為評劇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名稱與起源 • 原名"平腔梆子戲",又稱"唐山落子"或"北京蹦蹦"()。 • 1910年左右形成于河北唐山地區,融合了蓮花落、民歌、皮影等藝術元素()。
2. 藝術特征 • 早期表演形式活潑,唱腔以"蹦蹦調"為特色,具有濃郁鄉土氣息()。 • 内容多反映民間生活,語言通俗易懂,常見于廟會、集市等民間場合()。
3. 發展演變 • 原為獨立劇種,20世紀中葉逐漸與評劇合流,成為評劇的支派()。 • 現代評劇中仍保留部分蹦蹦戲的經典劇目和表演技法。
現狀與影響 如今蹦蹦戲雖不再作為獨立劇種存在,但其藝術遺産通過評劇得以傳承,在河北、京津等地的傳統戲曲展演中仍可見其元素()。2006年評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時,也包含了對蹦蹦戲藝術價值的認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