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祭吊国君之丧。《后汉书·廉范传》:“ 肃宗 崩, 范 奔赴 敬陵 。时 庐江郡 掾 严麟 奉章弔国,俱会於路。”
"吊国"一词在现代汉语权威词典中未见明确收录,其含义需结合构词法及古籍用例分析:
一、字义溯源与构词解析
"吊"的本义
指祭奠死者或慰问遭遇丧事者。《说文解字》释为"问终也",如《礼记》载"吊丧弗能赙,不问其所费"。引申为哀伤、怜悯,如贾谊《吊屈原赋》。
"国"的语境
指诸侯封地、都城或国家。《周礼》"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中的"邦"即"国"。在"吊国"结构中,"国"可能指国家层面的丧事或灾祸。
二、文献中的特殊用例
《越绝书·卷七》载:"越王句践食不杀而吊国",此处"吊国"指以简朴之举哀悯国事艰难,体现君主忧患意识。此为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复合词,未形成普遍词条。
三、现代适用性说明
该词未被《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收录。若需表达"哀悼国家重大灾难",宜用"国丧""国殇"等规范词,如《国语·晋语》"国丧大乱"。
权威参考来源:
“吊国”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多个历史文献及词典中均有记载:
基本释义
该词指代祭吊国君的丧事,即古代臣子或官员在国君去世时参与的哀悼仪式。例如《后汉书·廉范传》记载,汉章帝(肃宗)驾崩后,廉范与庐江郡掾严麟因参与丧礼而相遇于途中。
词源与结构
历史用例与背景
该词多用于史书或正式文书,反映古代礼制中对君主丧事的重视。例如《后汉书》中的记载,侧面体现了汉代官员参与国丧的礼仪规范。
现代使用情况
该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主要作为历史研究或古籍阅读中的专业术语出现。
“吊国”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仪式性词汇,需结合古代社会制度和礼制文化理解其内涵。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后汉书》原文或汉代礼制相关文献。
变常不可方物布帻材伎裁衷超类绝伦澄深陈露词诉蝶怨蛩凄地线逗点断盗罚蔽反覆无常放债梵书附集符帖干当函秦红润见钱眼开贱下嗟嗷就第绝根,绝根儿玃蝚勘剪练材恋酒贪杯里吏麟角斗留戍胪名门到户説民蠹枿枝抛声砌红堆緑气满志得倾饮轻邮耆年会人琴讪筋属郡孙心素篆燑燑通犀带推美箨龙尾大文选学五行相生闲尝降龙伏虎霞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