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訽詈的意思、訽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訽詈的解釋

猶辱罵。 唐 顔真卿 《攝常山郡太守京兆顔公神道碑銘》:“乃繫公於 天津橋 南柱,令割肉以自噉,公訽詈不已,遂鉤以斷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訽詈(gòu lì)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由“訽”與“詈”兩個單字複合而成,專指用惡毒言語辱罵、斥責的行為。以下從釋義、來源與應用角度分述:


一、單字釋義與複合詞義

  1. 訽(gòu)

    本義為“辱罵”,《說文解字》釋為“詈也”,即用言語侮辱他人。其字形從“言”,強調與言語相關,常見于古籍中對激烈言辭的描寫。

    來源參考:許慎《說文解字·言部》釋“訽”。

  2. 詈(lì)

    意為“責罵”,《說文解字》注“罵也”,多指帶有攻擊性的斥責。如《尚書·無逸》中“小人怨汝詈汝”,即用此義。

    來源參考:許慎《說文解字·網部》釋“詈”。

  3. 訽詈

    二字同義複用,強化“惡言辱罵”之意,屬文言中的同義複合詞。如《漢書·賈誼傳》載“婦姑不相說,則反唇而相訽”,此處“訽”即近“訽詈”之義。

    來源參考:班固《漢書·卷四十八·賈誼傳》。


二、古籍用例與語境分析

該詞多見于先秦至漢代文獻,常用于描述以下場景:

來源參考:


三、現代應用與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中,“訽詈”已極少使用,被“辱罵”“謾罵”等詞取代。其價值主要體現在:

  1. 文獻解讀:研究秦漢典籍時需理解其精确含義;
  2. 漢字研究:作為“同義複用”的典型例證,反映古漢語構詞特點;
  3. 文化溯源:體現古代對言語暴力的道德與法律約束。

來源參考:


四、權威工具書釋義摘錄

(注:因古籍文獻的權威來源多為紙質工具書或學術出版物,此處未提供鍊接,但标注了可查證的具體書目信息。)

網絡擴展解釋

用戶提到的“訽詈”一詞可能存在用字誤差。根據權威資料,漢語中有“訾詈”一詞(見),意為“責罵、诋毀”,其中:

“訽”實為“詬”的異體字(同“诟”),本義為恥辱,引申為辱罵。若用戶實際想查詢的是“诟詈”,則意為“辱罵”,如《左傳·哀公八年》載“曹人诟之”,杜預注:“诟,詈也”。

建議用戶核對原詞,若為“訾詈”則指帶有诽謗性質的責罵,若為“诟詈”則側重辱罵之意。兩者均屬古文用法,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遨頭敗形保相成行程隸晨禽仇饷蛋糕大諾斷琴飛礮風候封執骨咄犀劊子手喝六呼幺黃金镮戶側惛亂僭言洊臻駕校積非驚奇精新及時誇言褲裆焜晃裂滅淩折林末輪鈎率将梅花翅綿花俛啄名單明遠樓密樞秘印摹拟棄世榷采阙絕人約黃昏石卵噬吞試選手撾水力資源松耳頭發胡子一把抓托裡徒說聞喜宴沃腴物如小心翼翼邪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