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維摩诘 (梵語vimalakīrti)的省稱。意譯為“淨名”或“無垢稱”。《維摩經》中說 維摩诘 是 毘耶離城 中一位大乘居士,和 釋迦牟尼 同時,善于應機化導。曾經以稱病為由,向 釋迦佛 遣來問訊的 舍利弗 及 文殊師利 等宣揚大乘深義,為佛典中現身說法,辯才無礙的代表人物。 宋 蘇轍 《謝人惠千葉牡丹》詩:“天女要知 摩詰 病,銀瓶滿送 洛陽 春。” 宋 陸遊 《病中作》詩:“ 摩詰 病説法, 虞卿 窮著書。”
(2).指 唐 王維 。 維 字 摩诘 。 清 侯方域 《倪雲林<十萬圖記>》:“按畫家分南北二宗, 摩詰 為南宗創始。”
“摩诘”一詞包含兩層核心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來源與身份
維摩诘(梵語Vimalakīrti)是佛教經典《維摩經》中的大乘居士,生活在釋迦牟尼佛同時代,以智慧與辯才著稱。他通過“稱病”引發佛陀弟子前來探視,借此宣揚大乘佛法,成為“辯才無礙”的象征。
意譯與象征
其名意譯為“淨名”或“無垢稱”,強調清淨無染的境界。後世文學作品中常以“摩诘”代指佛法智慧,如宋代蘇轍詩句“天女要知摩诘病,銀瓶滿送洛陽春”。
人物背景
王維(701-761年),字摩诘,號摩诘居士,唐代著名詩人、畫家,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他笃信佛教,詩作融禅意于山水,被譽為“詩佛”。
名字寓意
其字號源于維摩诘,體現了他對佛教思想的推崇。王維将禅宗意境融入詩歌創作,形成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獨特風格。
如需進一步了解維摩诘的佛學思想或王維的詩作,可查閱《維摩經》或《王右丞集》。
摩诘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磨擦、争辯。它由部首扌(手)和去聲的字音組成。
下面是摩诘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部首:手
筆畫:9
摩诘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繁體字中,摩诘的字形為摩觸。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摩诘的字形也有一些變化。它有時被寫成摩斤鬥,其中“斤”是古代秤量的器具,而“鬥”是古代一種容積單位。
以下是摩诘的一些例句:
1. 他們之間經常摩诘不休,争論不休。
2. 這兩個人的觀點不一樣,經常在會議上摩诘。
3. 摩诘使得他們之間的關系變得緊張。
摩诘這個詞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形成新詞,例如:
1. 摩诘不下:形容争辯不休,持續不斷。
2. 摩诘不清:形容争議不斷,難以明确解決。
3. 摩诘不休:形容争論不停止,持續不斷。
摩诘的近義詞包括争辯、對抗、争論,而它的反義詞則是和諧、友好、和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