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神秘的文書。 唐 陳子昂 《洛城觀酺應制》詩:“蒼極神功被,青雲祕籙開。” 唐 殷堯恭 《府試中元觀道流步虛》詩:“玄都開祕籙,白石禮先生。” 明 陳子龍 《古樂府·五遊篇》:“雲笈傳吾道,祕籙署我名。”《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 王曾 ﹞復上疏曰:‘國家受殊祥,膺祕籙,就嚴城之北隅,啟列真之祕宇。’”
“秘箓”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mì lù,主要與道教文化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道教中記載神秘法術、符咒或經文的文書,通常被視為具有神聖性或特殊力量的典籍。這類文書多用于宗教儀式、修煉或傳承教義,内容常涉及隱晦的符號和咒語。
現代語境中,“秘箓”多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形容未被公開的珍貴文獻或神秘典籍,例如:“這部古籍堪稱武林秘箓,記載了失傳的武學心法。”
如需進一步了解道教符箓文化,可參考《道藏》或相關宗教研究文獻。
秘箓(mì lù)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神秘的文書或文件的意思。
秘箓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秝和⺮,其中秝屬于穴部,表示儲藏的意義,⺮屬于竹部,表示與竹有關。秘箓總共有13畫。
秘箓最早出自《周易·家人》:“秘箓以記計,不可以爾備也。”後來在《史記·五帝本紀》和其他古代文獻中也有出現。繁體字為祕箓,讀音為bì lù。
在古代,秘箓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區别。例如,秘字可能會采用上封、中間四橫下封的寫法;箓字可能會寫成⺮+個頭、⺮+少的組合。這些變化與不同時期、地區的習慣有關。
1. 藏匿在古廟裡的秘箓被考古學家發現。
2. 他繼承了家族的秘箓,誤打誤撞揭開了一段神秘的曆史。
秘道、秘籍、秘密、箓冊、箓文、箓帖、箓子等。
寶典、秘訣、秘籍、秘笈等。
公開、明文、公開的文件或書籍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