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貢船。 明 張瀚 《松窗夢語·東倭紀》:“﹝ 倭 奴﹞貪中國貿易之利,或附貢舶,又或因商舶,其在寇舶,率皆貧窮。” 徐珂 《清稗類鈔·朝貢·琉球四年入貢》:“又 琉球 不産藥材,賴貢舶載回應用。”
“貢舶”是中國古代對外交往與貿易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貢舶指古代海外國家向中國進貢時使用的船舶,主要出現在明清時期的官方文獻中。該詞包含兩層含義:
這一制度體現了明清“厚往薄來”的朝貢體系特點,既維護宗主國權威,又促進經濟交流。但後期因管理腐敗,逐漸被民間貿易取代。
注: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來源,如需查看原始記載可參考《松窗夢語》《清稗類鈔》等古籍。
貢舶(gòng bó)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彙,由兩個部首構成,分别是"貝"和"舟"。貝部表示貝殼,舟部表示船隻。
貢舶這個詞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貿易活動。在古代,貢舶指的是貢品和船隻,特指為皇帝奉獻貢品的船隻。這些船隻通常裝載着珍貴的物品,如稀有的瑰寶、珍奇的動植物、名貴的綢緞等。貢舶也可以用來形容船隻的豪華和壯觀。
在繁體字中,貢舶的寫法為「貢舶」。
在古時候,貢舶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古代漢字中的貝部通常寫作「貝」或者「貝」,而舟部通常寫作「舟」。所以,貢舶在古代的寫法可能為「貢舟」或者「貝舟」。
下面是一些使用貢舶的例句:
1. 他們的船隻裝載着許多貢舶,向皇帝表示忠誠。
2. 那艘貢舶内裝滿了珠寶和絲綢。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貢品、貢獻、船隻、貝殼。
與貢舶意思相近的詞彙有:船塢、航運、捐獻。
與貢舶意思相反的詞彙有:收藏、藏匿、私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