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權柄。《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奚必使中正幹銓衡之機於下,而執機柄者有所委仗於上,上下交侵,以生紛錯哉?” 唐 韓愈 《順宗實錄》四:“ 德宗 在位久,益自攬持機柄,親治細事,失君人大體。”
(2).重任。《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九年》:“ 王君廓 反覆,不可委以機柄,宜早除去。” 宋 王鞏 《王氏談錄·性貴平淡》:“蓋宰制方物等之公平,甄别不差,足任機柄耳。”
(3).掌握事物關鍵的重要手段。 唐 白居易 《論孫璹張奉國狀·張奉國》:“一則明勸忠貞,二則闇銷禍亂。聖人機柄,正在於斯。”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二編第三章第二節:“以天道為愚民的政策,以德政為操持這個政策的機柄,這的确是 周 人提出來的新的思想。”
(4).指槍栓。《革命民歌集·到處紅旗風飄飄》:“赤衛隊吹沖鋒號,靖衛狗子沒處逃,丢下槍枝和子6*彈,拿着機柄來求饒。”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機柄漢語 快速查詢。
“機柄”一詞主要有以下含義和用法,結合不同語境可作多種解釋:
權柄/權力核心
指政治或管理中的核心權力,常與決策權相關聯。例如《三國志·魏志》提到「機柄」作為統治權的象征。
重大責任
指承擔重要職責或任務,如《資治通鑒》中「不可委以機柄」強調對關鍵職務的謹慎任用。
關鍵手段或方法
引申為掌控事物的核心策略,如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分析周朝政策時,将「機柄」解釋為德政與愚民政策的結合手段。
槍械部件(槍栓)
在軍事語境中特指槍栓,如革命民歌中「拿着機柄來求饒」描述繳械投降的場景。
使用場景: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文獻例證,可參考《三國志》《資治通鑒》等古籍。
《機柄》一詞指的是控制機器或設備的手柄、把手。它常用于工業機械和家用電器,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物件。
《機柄》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是“車”部,右邊的是“木”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0。
《機柄》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它是根據事物的形狀和功能而形成的。在古代,人們制造各種用于控制機械的手柄和把手,後來就将這些手柄和把手統稱為“機柄”。
繁體字中,《機柄》的寫法和簡體字一緻,沒有特殊的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機柄》這個詞在古代寫作“機柄”,字形稍有不同,但字義相同。
1. 他輕輕轉動機柄,機器開始運轉。
2. 這個把手是用來控制水溫的機柄。
機械、機器、操作、控制、手動、裝置。
把手、手柄、握把、操縱杆。
固定、固定件、固定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