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死的意思、冒死的詳細解釋
冒死的解釋
不顧生命危險。《後漢書·寇榮傳》:“臣誠恐卒為豺狼橫見噬食,故冒死欲詣闕,披肝膽,布腹心。”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二:“有 振武 都頭卒,不堪一行人須索,忽操白6*刃入斫 聖美 ,其子冒死直前護救。” 清 金和 《圍城紀事·詠盟夷》:“冒死入奏得帝命,江水汪汪和議定。”
詞語分解
- 冒的解釋 冒 à 向外透或往上升:冒煙(.煙往上升;.發怒)。冒汗。冒尖。 不顧(惡劣的環境或危險等),頂着:冒雨。冒險。冒死。 不加小心,魯莽,沖撞:冒失。冒昧。冒進(不顧具體條件,急躁進行)。 用假的充當真的,假托:冒牌。冒充。冒名頂替。 複蓋:“先設一鐵闆,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 貪污:“貪于飲食,冒于貨賄”。 古同“帽”。 古同“瑁”,玳瑁。 姓。 冒 ò 〔冒頓(?)〕中國漢初匈奴族的
- 死的解釋 死 ǐ 喪失生命,與“生”、“活”相對:死亡。死訊。死刑。死囚。死棋。死地。生離死别。死有餘辜。 不顧生命:死志(犧牲生命的決心)。死士(敢死的武士)。死戰。 固執,堅持到底:死心塌地。死賣力氣。 無知覺:睡得死。 不活動,不靈活:死結。死理。死闆。 不通達:死胡同。死路一條。 過時,失去作用:死文字。 極,甚:樂死人。 ' 生活 筆畫數:; 部首:歹;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冒死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冒死"是一個漢語動詞,表示不顧生命危險去做某事,強調行為者明知有極高的死亡風險,但仍然決心采取行動。其核心在于突出極度的危險性和巨大的勇氣或決心。
以下從詞典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
- 冒着死亡的危險;不顧性命。指為了某種目的(如完成任務、表達意見、救助他人等)而甘願承受可能喪命的巨大風險。這體現了行為者将某個目标置于自身生命安全之上的決絕态度。
-
詞性:
- 動詞。常作狀語(如“冒死進谏”、“冒死相救”),也可作謂語(如“他冒死沖入火海”)。
-
結構分析:
- “冒”:動詞,本義指頂着、不顧(危險、惡劣環境等),引申為不顧及、不避諱。
- “死”:名詞,指死亡、喪失生命。
- 組合“冒死”即“冒着死亡(的風險)”,形象地表達了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行為。
-
語義特征與辨析:
- 極高風險性:區别于一般的“冒險”,“冒死”特指涉及生命危險的程度極高,幾乎是九死一生的境地。
- 主觀決斷:強調行為者是明知有生命危險而主動、清醒地選擇行動,并非意外或不知情。
- 目的性:通常帶有強烈的目的驅動,如盡忠、救人、抗争、傳遞重要信息等。
- 褒義色彩:雖然描述的是危險行為,但通常隱含對行為者勇氣、忠誠、犧牲精神的肯定(具體褒貶需結合語境)。
- 近義詞辨析:
- 冒險:範圍更廣,泛指從事有風險的活動,風險程度可高可低,不一定危及生命。
- 拼命:強調竭盡全力,不顧一切,可能包含但不限于不顧生命危險,也可能指不顧健康、精力等。
- 赴湯蹈火:成語,比喻不避艱險,奮勇向前,與“冒死”意思相近,但更具比喻色彩和書面語特點。
-
權威引用與例句: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冒死”的解釋為“不顧生命危險(去做某事)”。例如:“冒死進谏”。
- 《漢語大詞典》:收錄“冒死”,釋義為“不顧生命危險”。例如:“《史記·刺客列傳》:‘荊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願得将軍之首以獻秦王,秦王必喜而見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胸,然則将軍之仇報而燕見陵之愧除矣。将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于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淬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乃裝為遣荊卿。燕國有勇士秦舞陽,年十三,殺人,人不敢忤視。乃令秦舞陽為副。荊轲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治行。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改悔,乃複請曰:“日已盡矣,荊卿豈有意哉?丹請得先遣秦舞陽。”荊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豎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轲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複為羽聲忼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于是荊轲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其中荊轲刺秦王的行為,即是典型的“冒死”之舉。
- 實際應用例句:
- 古代:大臣冒死向皇帝直言進谏。(突顯忠誠與勇氣)
- 戰争:戰士冒死穿越火線運送補給。(突顯職責與犧牲)
- 現代:記者冒死深入戰地報道真相。(突顯職業精神與追求)
- 救援:消防員冒死沖入火場救人。(突顯奉獻精神)
網絡擴展解釋
“冒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冒死”指不顧生命危險去做某事,強調在明知可能危及性命的情況下仍選擇行動。拼音為mào sǐ,其中“冒”有“頂着風險”之意,“死”則指死亡威脅。
二、出處與用法
-
曆史文獻
- 《後漢書·寇榮傳》記載:“臣誠恐卒為豺狼橫見噬食,故冒死欲詣阙,披肝膽,布腹心。”
- 《三國志》中亦有“臣冒死以聞,唯陛下察焉”的表述,體現古代臣子為谏言甘願冒險的态度。
-
文學與口語
常見于描述忠義、緊急或危險情境,如《三國演義》中“冒死而來”的對話,或現代造句“戰士冒死抗敵”。
三、近義詞與翻譯
- 近義詞:拚命、拚死、舍命。
- 外文翻譯:英語為“brave death”,法語譯為“braver la mort”。
四、使用場景示例
- 曆史/戰争:士兵冒死傳遞情報。
- 現代語境:記者冒死揭露真相(如提到的“冒死拍攝現場”)。
- 文學創作:角色為正義或信念冒死行動,如“冒死觐見”。
五、注意事項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表達,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需注意語境是否適合強調“生命危險”的嚴肅性。
别人正在浏覽...
百無一是卑俯邊前邊笥邊議長苞徹止賜則村色代舞迪簡第三紀敦序阨僻法酒返堿鞏洛挂镫錢桂海鎬宴和利橫槊嗬唷灰殒呼舞教馴賈勇糾劾九序絶郡居有累氣竻木連楹龍鬼蛇神隴上緑羅米颠蓦山溪謀才鋪模卿卿我我親枝鵲浦贍振沈蕩失得壽發睡佛說調碎璧縢囊惟利是求握素懷鉛無何境物鬽舞文巧诋閑夭夭蟹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