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忿疐的意思、忿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忿疐的解釋

見“ 忿懥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忿疐(fèn zhì)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忿”與“疐”二字組合而成,需結合二者的本義及古籍用例綜合釋義:

  1. 單字釋義

    • 忿:指憤怒、怨恨。《說文解字·心部》:“忿,悁也。”段玉裁注:“忿與憤義不同。憤以氣盈為義,忿以狷急為義。”即“忿”強調因不滿而情緒激動、急躁。
    • 疐:本義為絆倒、跌倒。《說文解字·足部》:“疐,跲也。”徐锴系傳:“足遇阻也。”引申為阻礙、困頓、停滞不前。
  2. 複合詞義

    “忿疐”指因憤怒、怨恨等激烈情緒而導緻行為或心志受阻礙、困頓的狀态。可理解為:

    • 因忿怒而受挫:強烈的憤怒情緒使人失去理智或行動能力,如同被絆倒。
    • 忿恨郁結于心:怨恨積聚于心,難以排解,形成内心的阻滞。
    • 行事因急躁而受阻:因性情狷急(忿)導緻事情進展不順利(疐)。
  3. 古籍例證與權威參考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對“忿疐”有收錄,釋義為“忿怒而緻栽跟鬥。引申為感情沖動而壞事”。此釋義直接點明了“忿”引發“疐”(栽跟鬥/壞事)的因果關系。
    • 《康熙字典》:雖未直接收錄“忿疐”詞條,但對“忿”和“疐”的單獨解釋為理解複合詞提供了基礎:
      • “忿”:《康熙字典·心部》引《說文》“悁也”,又引《玉篇》“恨也,怒也”。
      • “疐”:《康熙字典·足部》引《說文》“跲也”,又引《爾雅·釋言》“疐,仆也”。
      • 來源參考:《康熙字典》通行本(如中華書局影印本)。
    • 《說文解字》及注本(許慎撰,段玉裁注):提供了“忿”與“疐”最核心的本義及經典注解,是理解詞源的關鍵。
      • 來源參考:《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常見版本)。
    • 《經籍籑诂》(阮元主編):作為大型訓诂彙編,可能收錄古籍中“忿疐”或相關單字的古注,是重要的旁證材料。
      • 來源參考:《經籍籑诂》(中華書局影印本)。
  4. 字形與字源佐證(疐)

    “疐”的甲骨文字形像一隻腳(“止”)被繩索(“糸”或類似物)絆住之形,直觀體現了“絆倒、受阻”的本義。此本義是理解“忿疐”中“疐”字引申義(情緒或行為受阻)的基礎。

    • 來源參考:古文字學工具書如《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編,四川辭書出版社)、《字源》(李學勤主編,天津古籍出版社/遼甯人民出版社)。

“忿疐”是一個描述負面情緒(忿)引發行為或心理阻滞(疐)的古漢語詞彙,強調強烈的憤怒或怨恨導緻個體在行動或心理上陷入困頓、受挫的狀态。其釋義建立在權威辭書對單字的訓釋及古籍用例(如《漢語大詞典》所引)之上,并得到古文字字源的有力支持。

網絡擴展解釋

“忿疐”是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該詞意為發怒、憤怒,強調情緒上的激烈反應。例如《禮記·大學》提到“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鄭玄注解“懥”為“怒貌”,說明忿疐與心性修養相關。

  2. 異體字與演變
    在文獻中,“忿疐”也寫作“忿懫”或“忿懥”,三者互通。如《大戴禮記·武王踐阼》用“忿疐”表達因憤怒導緻危險的觀點,而《書·多方》孔傳則用“忿懫”描述夏民的逆反情緒。

  3. 文獻例證

    • 儒家經典:《禮記》強調修身需克制忿疐,否則“心不得其正”。
    • 文人作品:司馬光在《叙清河郡君》中形容人物“無忿懥之色”,反襯其性情溫和。
  4. 相關詞辨析
    需注意與“忿颣”(忿恨乖戾)、“忿鬭”(忌恨争鬥)等詞區别,後兩者側重行為或性格特質,而“忿疐”更偏向情緒狀态。

該詞現代使用較少,主要見于古籍研究或引用經典語境。

别人正在浏覽...

悲苦變生肘腋标勁葧臍不洎操典闡導惝罔刍言鏦铮丹鳥道寡稱孤釣位多幸費損鳳冠霞帔佛面竹斧螗關豫規補畫斷幻法煌榮嘩晔撿覈禁封日矜名麂眼籬刻剡燎壇僚婿俚歌嶺堠厲飾卯金美我猛虎名例努嘴胖唇清室傾頽窮下舍放生疾生軍賒欠十教縮略語談次騰蹋田鼠秃頂土窖萬刼未名夏鼎商彜下腳貨險手卸過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