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忿懥 ”。
“忿疐”是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釋義
該詞意為發怒、憤怒,強調情緒上的激烈反應。例如《禮記·大學》提到“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鄭玄注解“懥”為“怒貌”,說明忿疐與心性修養相關。
異體字與演變
在文獻中,“忿疐”也寫作“忿懫”或“忿懥”,三者互通。如《大戴禮記·武王踐阼》用“忿疐”表達因憤怒導緻危險的觀點,而《書·多方》孔傳則用“忿懫”描述夏民的逆反情緒。
文獻例證
相關詞辨析
需注意與“忿颣”(忿恨乖戾)、“忿鬭”(忌恨争鬥)等詞區别,後兩者側重行為或性格特質,而“忿疐”更偏向情緒狀态。
該詞現代使用較少,主要見于古籍研究或引用經典語境。
《忿疐》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憤怒、憤懑,形容内心強烈的憤怒情緒。
該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心”(xīn),表示與情感相關的詞義;右邊的部首是“疒”(病字旁),表示與疾病相關的詞義。
《忿疐》的筆畫數目是12畫。
《忿疐》是一個由“忿”和“疐”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忿”是由“心”和“分”兩個字組成,表示内心憤懑或憤怒;“疐”是一個已經很罕見的漢字,指的是病痛或悲痛的樣子。
繁體字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都是“忿疐”,不過由于《疐》這個字在繁體中已經很少使用,所以在繁體中這個詞可能不常見。
根據曆史上的漢字形體演變,古時候的《忿疐》可能有一些不同的寫法。有學者認為,古代的《忿疐》可以分别表示為“忿疐”、“忿作”或“忿礩”等變體寫法。
這些不同的寫法都帶有相似的意思,即表達内心憤怒或懊惱的情感。
例句:
- 他被朋友說了一句話後,臉色立刻就變得忿疐起來。
- 面對不公正的待遇,她忿疐地大聲抗議。
組詞:
- 忿火:形容内心憤怒的情緒。
- 忿恨:形容内心強烈的憤怒和憎恨。
近義詞:
- 憤怒:形容激烈的憤怒情緒。
- 憤慨:形容對不公或不公正情況感到慨歎和憤慨。
反義詞:
- 安撫:消除他人的憤怒或激動情緒。
- 舒緩:緩解緊張和憤怒的情緒。
總之,《忿疐》是一個形容憤怒、憤懑情緒的詞語,它由“忿”和“疐”兩個字組成,有12畫,形容内心強烈的憤怒情緒。在古代,它可能有不同的寫法,如“忿疐”、“忿作”或“忿礩”,繁體字寫法與簡體字相同。一些相關的詞語包括忿火、忿恨等,近義詞有憤怒、憤慨,反義詞有安撫、舒緩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