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好尚。《周禮·夏官·合方氏》:“除其怨惡,同其好善。” 鄭玄 注:“所好所善,謂風俗所高尚。”
(2).樂于為善。《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子西 長而好善。”《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包龍圖公案斷歪烏盆傳》:“且説 耿婆 心好善,早間唸佛夜看經。”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舍緣豆》:“四月八日,都人之好善者,取青黃豆數升,宣佛號而拈之。”
(3).謂樂聞善言。《孟子·告子下》:“夫苟好善,則四海之内皆将輕千裡而來告之以善。”
好善(hào shàn)是漢語中的合成詞,其核心含義指“樂于行善”或“崇尚良善品德”,常見于古代文獻和現代書面語。根據權威詞典及文獻,具體解析如下:
釋義
好善由“好”(動詞,讀hào,意為喜好、崇尚)與“善”(名詞,指善行、美德)構成,整體表示“主動追求善舉”或“以善為行為準則”。《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樂于為善”,強調内在的道德傾向。例如《孟子·告子下》中“好善優于天下”,即指推崇善行能使人卓越。
出處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如《左傳·昭公十三年》中“好善而不能擇人”,指雖懷善心但缺乏識人之明。《古代漢語詞典》指出,好善在唐宋後逐漸擴展至形容“樂善好施”的具體行為,如《資治通鑒》中“好善而忘勢”描述品行高尚者超越權勢追求。
用法與語境
現代漢語中,好善多用于書面表達或固定搭配,如“好善樂施”“嫉惡好善”。其語義隱含對道德标準的堅守,常用于評價人物品德,如“其人好善,常資助貧困學子”。
近義與反義
近義詞包括“樂善”“向善”,反義詞則為“好惡(wù)”“為惡”。需注意“好”在此為多音字,若讀hǎo(如“好善”誤讀為hǎo shàn)則語義不符。
“好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角度分析:
品德高尚與善良
指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端正的行為,強調内在的善良與正直。例如:“好善之人常以助人為樂”。
讀音與詞性
古典文獻中的含義
構成與引申義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典用例或現代引申義,可參考《周禮》《左傳》等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滬江詞典)。
暗目剝奠杯中表救比對才氣曹好草制裧輤闡鼃吹打大敵當前東土耏門二十八宿轓車翻正廢官風麗風壤幹運绠套彀騎刮剌剌赫焰洪同鬟絲绛節江月驕空浃洽階官靜曲警夜計意考選口角炎阆邱流兵柳江人李自成率儉盟誓囊吞頻伽鳥清酤汝窰三相張家砂鍋搗蒜世業試映碩人疏疏朗朗推戴文帳武将五言律五朱仙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