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正處在困厄中。《孟子·萬章上》:“ 孔子 不悅於 魯 衞 ,遭 宋 桓司馬 将要而殺之,微服而過 宋 。是時 孔子 當阨,主 司城貞子 ,為 陳侯 周 臣。”
“當阨”中的“阨”是“厄”的異體字,二者同義。以下是關于“當厄(阨)”的詳細解釋:
“厄”在古漢語中主要有兩層含義:
“厄”由“廠”(象征山崖)和“卩”(象征蜷縮的人)組成,會意為“人在山崖下不得伸展”,形象表達被困的處境()。
“當厄”即“處于困境”或“面對險阻”:
“厄”常與逆境中的堅韌精神關聯,如孔子困厄著《春秋》,體現中國文化對克服困難的推崇()。
“當厄(阨)”指面對困苦境遇或險要關隘,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如需更多文獻例證,可參考《說文解字》《史記》等典籍。
當阨(dāng)是漢語詞彙中的一個詞,常用作名詞。它的意思是指在特定時間或特定場合内充當某個角色或承擔某種職責。
拆分部首和筆畫:當阨的部首是阜(fù),總共有9筆。
來源:當阨一詞源于古代漢語詞彙,經過演變和使用,流傳至今。
繁體:當阨一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仍然是「當阨」,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古代文字研究,當阨在古時的寫法可能略有差異,但基本上仍然是用「當阨」表示。
例句:"他在會議上扮演了當阨,成功地完成了各項任務。"
組詞:常見的組詞有:擔當阨、角色當阨、身兼當阨等。
近義詞:類似的詞彙有:擔任、擔負、充當。
反義詞:相反的詞彙有:解脫、脫離、擺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