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編發為辮。《北史·烏洛侯傳》:“ 烏洛侯國 在 地豆幹 北……其俗繩髮皮服,以珠為飾。”
“繩發”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一、曆史民俗含義(字面義) 指古代北方民族将頭發編成辮子的習俗,見于《北史·烏洛侯傳》記載:“烏洛侯國在地豆幹北……其俗繩髮皮服,以珠為飾。”。這裡的“繩”作動詞,意為編織,“發”指頭發,描述烏洛侯人用繩子編發并佩戴珠飾的風俗。
二、成語比喻義 讀作shéng fà時,是漢語成語,比喻生死攸關、命懸一線的極端危險狀态。其意象源自“懸挂在細繩上的頭發”,強調處境岌岌可危,如:“談判破裂後,兩國關系如繩發般脆弱。”
辨析要點:
建議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涉及古籍需參考《北史》等原始文獻,成語用法可查閱權威詞典進一步驗證。
《繩發》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用繩子來束發。這個詞是由“繩”和“發”兩個字組成的。
《繩發》的部首是“⺮”(竹子部),它的總筆畫數是9畫。
在繁體字中,《繩發》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中,最早出現的形體是篇帛文中的一種古字。它是以用繩子束發為形體特征,後來演變為簡化的現代字形。
他用一根繩子綁起了長發。
繩索、發繩、發飾等。
發帶、發繩、發飾。
松散、散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