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頂部高起的帽子。 唐 陸龜蒙 《幽居有白菊一叢因而成詠呈知己》“ 梁王 高屋好欹來”自注:“ 梁 朝有白紗高屋帽。” 宋 蘇轼 《椰子冠》詩:“規模簡古人争看,簪導輕安髮不知。更著短簷高屋帽, 東坡 何事不違時。” 王文诰 輯注:“ 李廌 《師友談記》:士大夫近年倣 東坡 桶高簷短帽,名曰子瞻樣。”參見“ 高屋 ”。
“高屋帽”是古代一種頂部高起的帽子,主要流行于南北朝至宋代。以下是詳細解釋:
形制與曆史背景
高屋帽以頂部高聳為特征,常以白紗或烏紗制成。南朝時,天子在私人宴會上佩戴白紗高屋帽,士庶則用烏紗。唐代陸龜蒙詩中提到“梁朝有白紗高屋帽”,宋代蘇轼《椰子冠》詩也描述其“短簷高屋”的獨特造型。
文化意義
這種帽子不僅是身份象征(如天子與士庶的材質區别),還曾引發時尚風潮。宋代士大夫模仿蘇轼佩戴類似款式,稱為“子瞻樣”。
與“高帽”的關聯與區别
注意:提到“高屋帽”為成語,但此說法未獲其他權威來源支持,可能将“高帽”的比喻義與“高屋帽”混淆,需謹慎采納。建議以史書和詩詞記載的實物解釋為準。
《高屋帽》是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以傲慢和自大的态度行事,高高在上,不顧他人感受。
該詞可以拆分為“高”和“屋帽”兩個部分。
“高”的部首是“高”字,也是它的第一筆。它的總筆畫數是10。
“屋帽”的部首是“屋”字,它的第一筆是短橫,總筆畫數是9。
《高屋帽》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寓言故事。繁體字寫作《高屋冒》,同樣含義。
在古代,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用的是繁體字,寫作《高屋冒》。
他總是戴着《高屋帽》對待别人,因此沒有朋友。
她一副《高屋帽》的樣子,好像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組詞:高高在上、居高臨下、自大、傲慢
近義詞:目空一切、盛氣淩人
反義詞:謙遜、低調、平易近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