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辭賦名篇。 漢 枚乘 作。《文選·枚乘〈七發〉》 李善 題解:“《七發》者,説七事以起發太子也,猶《楚詞·七諫》之流。”後有不少仿作,如 傅毅 《七激》、 張衡 《七辯》、 崔驷 《七依》、 馬融 《七廣》、 王粲 曹植 《七啟》、 徐幹 《七喻》、 張協 《七命》等,形成一種辭賦體裁,稱為“七體”,簡稱“七”。 唐 劉知幾 《史通·序例》:“ 枚乘 首唱《七發》,加以《七章》、《七辯》。音辭雖異,旨趣皆同。” 清 趙翼 《接西莊書知目疾已霍然》詩:“《七發》能起病,一檄可愈風。”
“七發”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以下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進行辨析:
基本概念
由漢代辭賦家枚乘創作的諷喻性賦作。該文虛構楚太子患病,吳客通過陳述音樂、飲食、車馬、遊獵等七件事來勸誡其戒除奢靡生活,最終以“要言妙道”點明主旨。
文學價值
勇猛釋義
部分詞典(如)将其解釋為成語,形容“力量強大、連續擊敗敵人”,可能與古代軍事術語相關,但未見于主流文學研究。
喪葬習俗
低權威性來源提到“人死後分七個‘七’祭奠”,此說法更接近民間喪儀“做七”習俗,與《七發》原意無直接關聯。
建議:若需深入研究,應優先參考《文選》等古籍及權威文學評論,、3、4、6、7提供的信息可作為主要依據。其他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考證。
七發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七”和“發”兩個字組成。
“七”字的部首是一,筆畫數為二;“發”字的部首是發,筆畫數為五。
七發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國文化。具體來源并不明确,但在古代文獻中可以找到相關的記載。
繁體字“七發”保留了原始的字形,沒有改變。
在古代,七發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的古代寫法因時代的變遷而有所差異,可以在古代文獻和碑刻上找到。
1.他的七發頗為稀疏,顯得有些老态。
2.這個民族有着獨特的七發文化,以捆發為标志。
七發狀、七發制、七發傳、七發改、七發文化、七發題材等。
七發的近義詞有很多,如七頭發、七縷發、七絲發等。
七發的反義詞可以是沒有發、秃頂、光頭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