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耽的意思、耽耽的詳細解釋
耽耽的解釋
(1).眈眈。威嚴注視貌。亦形容貪婪地注視。《易·頤》:“虎視耽耽,其欲逐逐。” 宋 蘇轼 《見長蘆天禅師》詩之一:“瑟瑟寒松露骨,耽耽病虎垂頭。”一本作“ 眈眈 ”。 清 黃宗羲 《機山錢公神道碑銘》:“逆黨恨甚,割臂而盟,耽耽思以奇計中之。” 清 薛福成 《滇緬分界大概情形疏》:“數十年來,西洋諸國競知 中國 幅員遼闊,又有不争遠土之名,一遇界務,鮮不為耽耽之視。”
(2).深邃貌。《文選·張衡<西京賦>》:“大夏耽耽,九戶開闢。” 薛綜 注:“耽耽,深邃之貌也。”《文選·左思<吳都賦>》:“玄蔭耽耽,清流亹亹。” 李善 注:“耽耽,樹陰重貌。” 宋 王禹偁 《歸雲洞》詩:“碧洞何耽耽,呀然倚山根。” 清 恽敬 《吳城萬壽宮碑銘》:“廣場千尋,連翰重牆,中周四隅,耽耽翼翼。”
詞語分解
- 耽的解釋 耽 ā 沉溺,入迷:耽樂。 遲延:耽誤。耽擱。 筆畫數:; 部首:耳; 筆順編號:
- 耽的解釋 耽 ā 沉溺,入迷:耽樂。 遲延:耽誤。耽擱。 筆畫數:; 部首: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耽耽的詳細釋義(漢語詞典角度)
“耽耽”是一個形容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相對較低,多見于書面語或成語中。其核心含義描述的是注視時專注、銳利且常帶有威逼或貪婪意味的神态。具體可從以下層面理解:
-
基本義:兇狠注視的樣子
- 這是“耽耽”最經典和常用的含義。它形容目光兇狠、銳利地直視,常帶有威逼、威懾或伺機攫取的意味。
- 例證與來源: 此義項最著名的用例見于成語“虎視眈眈”(形容像老虎那樣兇狠貪婪地注視着)。該成語直接源于中國古代經典《周易·頤卦》:“虎視眈眈,其欲逐逐。”意指老虎威猛地注視着,其欲望迫切想要得到。這奠定了“耽耽”作為兇猛注視的核心意象。(《漢語大詞典》釋義引《周易》例證)
-
引申義:深邃注視的樣子
- 在部分語境下,“耽耽”也可形容目光深邃、專注地凝視,不一定帶有兇狠,但強調注視的集中和深入。
- 例證與來源: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中《胡四姐》一篇有:“(生)耽耽然,目不少瞬。”此處描述的是(書生)目光專注地凝視着,一眨不眨。這裡的“耽耽”更側重于專注凝視的神态。(《漢語大詞典》引《聊齋志異》例證)
使用注意:
- 現代用法: 在現代漢語中,“耽耽”極少單獨使用,幾乎都出現在固定成語“虎視眈眈”中,用以形容心懷不軌、伺機攫取的樣子。
- 書面語色彩: “耽耽”具有濃厚的書面語色彩和古典韻味。
- 字形規範: 現代規範漢字寫作“眈眈”。“耽”字在現代漢語中主要用于“耽誤”、“耽于”等詞,表示延誤或沉溺。表示“注視貌”時,标準字形應為“眈”。
“耽耽”(規範字形為“眈眈”)的核心語義是形容目光兇狠、銳利地注視,常帶有威逼或貪婪的意味,最經典的體現是成語“虎視眈眈”。在部分古文中,也可引申為專注、深邃地凝視。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主要用于書面語和固定成語。
網絡擴展解釋
“耽耽”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dān dān,其含義主要有兩方面:
一、基本釋義
-
威嚴或貪婪地注視
常見于形容目光銳利、帶有侵略性或強烈欲望的注視。例如:
- 《易經·頤卦》中“虎視耽耽,其欲逐逐”,描繪老虎緊盯獵物、意圖攫取的狀态。
- 蘇轼詩句“瑟瑟寒松露骨,耽耽病虎垂頭”,以病虎垂頭但目光淩厲的意象表達深沉的力量。
-
深邃的樣子
形容事物(如建築、空間等)的幽深或莊嚴。例如:
- 《西京賦》中“大夏耽耽,九戶開辟”,描述宏偉宮殿的深邃結構。
二、補充說明
- 字形與通假
“耽耽”常與“眈眈”混用。現代漢語中,“虎視眈眈”更常用“眈”字,但古籍中“耽”可作為通假字。
- 單字“耽”的關聯
單獨“耽”有沉溺、延遲等義(如“耽誤”“耽擱”),但“耽耽”側重重複疊加的凝視或深邃感。
三、常見用法
- 文學描寫:多用于詩詞或古文,增強畫面感和氣勢。
- 成語變體:需注意“虎視眈眈”的标準寫法,避免混淆。
如需進一步了解“耽”的詳細字義,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艾褐安厝秕蠹參考資料長路倒閣大齋鬥挹箕揚遁五發穎豐嫮贛州市詭躁鼓排漢渚豪盜花撲撲将相和賤胎佳語驚魂甫定鹫室裾巴啃氣勞師冷蔑樂施狸奴梨庶六宮粉黛漫鈔毛裡馬祟内太師撚錢尼壇泡立司飄渺迫蹙千分尺歧出歧入窮溟緧縮取亂侮亡取樣日晷邵伯訟棠食車時耕受苦輸情送湯湯粥王媚遐邈先前小販喜轎新陳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