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耽的意思、耽耽的详细解释
耽耽的解释
(1).眈眈。威严注视貌。亦形容贪婪地注视。《易·颐》:“虎视耽耽,其欲逐逐。” 宋 苏轼 《见长芦天禅师》诗之一:“瑟瑟寒松露骨,耽耽病虎垂头。”一本作“ 眈眈 ”。 清 黄宗羲 《机山钱公神道碑铭》:“逆党恨甚,割臂而盟,耽耽思以奇计中之。” 清 薛福成 《滇缅分界大概情形疏》:“数十年来,西洋诸国竞知 中国 幅员辽阔,又有不争远土之名,一遇界务,鲜不为耽耽之视。”
(2).深邃貌。《文选·张衡<西京赋>》:“大夏耽耽,九户开闢。” 薛综 注:“耽耽,深邃之貌也。”《文选·左思<吴都赋>》:“玄荫耽耽,清流亹亹。” 李善 注:“耽耽,树阴重貌。” 宋 王禹偁 《归云洞》诗:“碧洞何耽耽,呀然倚山根。” 清 恽敬 《吴城万寿宫碑铭》:“广场千寻,连翰重墙,中周四隅,耽耽翼翼。”
词语分解
- 耽的解释 耽 ā 沉溺,入迷:耽乐。 迟延:耽误。耽搁。 笔画数:; 部首:耳; 笔顺编号:
- 耽的解释 耽 ā 沉溺,入迷:耽乐。 迟延:耽误。耽搁。 笔画数:; 部首: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耽耽的详细释义(汉语词典角度)
“耽耽”是一个形容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多见于书面语或成语中。其核心含义描述的是注视时专注、锐利且常带有威逼或贪婪意味的神态。具体可从以下层面理解:
-
基本义:凶狠注视的样子
- 这是“耽耽”最经典和常用的含义。它形容目光凶狠、锐利地直视,常带有威逼、威慑或伺机攫取的意味。
- 例证与来源: 此义项最著名的用例见于成语“虎视眈眈”(形容像老虎那样凶狠贪婪地注视着)。该成语直接源于中国古代经典《周易·颐卦》:“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意指老虎威猛地注视着,其欲望迫切想要得到。这奠定了“耽耽”作为凶猛注视的核心意象。(《汉语大词典》释义引《周易》例证)
-
引申义:深邃注视的样子
- 在部分语境下,“耽耽”也可形容目光深邃、专注地凝视,不一定带有凶狠,但强调注视的集中和深入。
- 例证与来源: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胡四姐》一篇有:“(生)耽耽然,目不少瞬。”此处描述的是(书生)目光专注地凝视着,一眨不眨。这里的“耽耽”更侧重于专注凝视的神态。(《汉语大词典》引《聊斋志异》例证)
使用注意:
- 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耽耽”极少单独使用,几乎都出现在固定成语“虎视眈眈”中,用以形容心怀不轨、伺机攫取的样子。
- 书面语色彩: “耽耽”具有浓厚的书面语色彩和古典韵味。
- 字形规范: 现代规范汉字写作“眈眈”。“耽”字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于“耽误”、“耽于”等词,表示延误或沉溺。表示“注视貌”时,标准字形应为“眈”。
“耽耽”(规范字形为“眈眈”)的核心语义是形容目光凶狠、锐利地注视,常带有威逼或贪婪的意味,最经典的体现是成语“虎视眈眈”。在部分古文中,也可引申为专注、深邃地凝视。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于书面语和固定成语。
网络扩展解释
“耽耽”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ān dān,其含义主要有两方面:
一、基本释义
-
威严或贪婪地注视
常见于形容目光锐利、带有侵略性或强烈欲望的注视。例如:
- 《易经·颐卦》中“虎视耽耽,其欲逐逐”,描绘老虎紧盯猎物、意图攫取的状态。
- 苏轼诗句“瑟瑟寒松露骨,耽耽病虎垂头”,以病虎垂头但目光凌厉的意象表达深沉的力量。
-
深邃的样子
形容事物(如建筑、空间等)的幽深或庄严。例如:
- 《西京赋》中“大夏耽耽,九户开辟”,描述宏伟宫殿的深邃结构。
二、补充说明
- 字形与通假
“耽耽”常与“眈眈”混用。现代汉语中,“虎视眈眈”更常用“眈”字,但古籍中“耽”可作为通假字。
- 单字“耽”的关联
单独“耽”有沉溺、延迟等义(如“耽误”“耽搁”),但“耽耽”侧重重复叠加的凝视或深邃感。
三、常见用法
- 文学描写:多用于诗词或古文,增强画面感和气势。
- 成语变体:需注意“虎视眈眈”的标准写法,避免混淆。
如需进一步了解“耽”的详细字义,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阿訇半信不信北道北京体育大学悲愍冲想楚情大妇单民大器敦竺贰臣感愤各养的各疼灌鬯固定价格杭嘉湖黄线繖简达家庸镜分鸾凤机丝狂醉冷背良说连雨捩眦离魂女旒旌留落鲁般密会糜灭命盗案霓旌宁亲蹼蹼蹡蹡浅弊千言万语轻口轻舌热水汀上窍率土大将军双柑肆募肆宇贪求无已特敕天室梯头桐城派通课司湍駃土封惋恨微画伪孔误认颜标小过活小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