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名。 唐 代在 廣州 等地設市舶使,掌海外貿易、關稅等。《新唐書·柳澤傳》:“ 開元 中,轉殿中侍禦史,監 嶺南道 。時市舶使、右威衛中郎将 周慶立 造奇器以進。”參見“ 市舶司 ”。
以下是關于“市舶使”的詳細解釋:
市舶使是中國古代設置的官職,主要負責管理海上貿易、關稅及外國商船往來。其名稱中“市舶”指海外貿易或商船,“使”意為負責管理的官員。
《新唐書·柳澤傳》提到唐代市舶使周慶立曾向朝廷進獻奇器,反映其兼具外交與貿易職能。
成語“市舶使”可借指負責外事或國際貿易的官員,體現其管理對外交往的衍生意義。
如需了解更全面的曆史細節,可參考《新唐書》或宋代市舶司相關文獻。
市舶使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市”、“舶”和“使”三個字組成。下面将詳細解釋這個詞的意思,拆分出它的部首和筆畫,探讨它的來源及其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并提供一些例句,同時介紹一些與之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市舶使在古代指的是管理市場上的商船和航海事務的官員。具體的職責包括監管貿易、征收稅收以及維護海上秩序等。這個詞在中國古代曆史中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體現了當時封建官僚制度和商業交流的特征。
市舶使的部首是“言”(yán)和“舟”(zhōu)。其中,“言”是表示語言的部首,它位于左側;而“舟”表示“船”,位于右側。根據部首的位置,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個詞彙的意義及其相關含義。
根據字形結構,市舶使的總筆畫為18畫,其中,“市”字含有5畫,“舶”字有11畫,“使”字有2畫。
市舶使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隨着商業貿易的發展和對外交往的增加,朝廷設置了特定的官職來管理商船和航海事務,稱為市舶使。由于漢字的簡化,繁體字“市舶使”在現代漢字中已經逐漸少見。
在古代,市舶使的漢字寫法可能并不完全一緻,因為漢字在演變演變過程中經曆了一些變化。其中“市”字可能會寫作“市井”,而“舶”字可能會寫作“舶人”,“使”字的寫法可能會類似于“衆”字。這些寫法都是根據時代和地區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的。
以下是一些使用市舶使一詞的例句:
與市舶使相關的一些組詞有市船、市台船、使船等。近義詞可以包括經商官、海事官等。反義詞可能是“市舶客”,表示那些乘坐商船進行貿易的商人。
市舶使這個詞彙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從它的字形結構、詞義解釋、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和繁體寫法、古時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彙等方面,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研究這個詞彙的含義及其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