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帽子的意思、大帽子的詳細解釋
大帽子的解釋
[political label;unwarranted charges] 與事實不相符的罪名
别拿大帽子壓人
詞語分解
- 大的解釋 大 à 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 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衆
- 帽子的解釋 ∶戴在頭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裝飾的用品 ∶壞名義扣帽子 ∶比喻罪名或帶某種标志的名稱;;機會主義者;這頂帽子一直戴在他的頭上;詳細解釋.戴在頭上保暖、防雨、遮日光或裝飾的用品。 唐 王建 《宮詞
專業解析
大帽子在漢語中具有多層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一、本義:大型帽具的物理屬性
指實際尺寸較大、遮蓋範圍廣的帽子,常見于功能性或傳統服飾場景。例如:
- 防風防曬用途:如草編寬檐帽、鬥笠等,常見于農耕或戶外活動,用于遮擋烈日或風雨。
- 身份象征:傳統戲曲中帝王将相佩戴的冠冕(如“帝王冠”),或官員禮帽(如清代“頂戴花翎”),通過形制彰顯地位。
二、引申義:社會行為中的比喻用法(核心含義)
“扣大帽子” 是典型用法,指對他人進行不實或誇大的指控,通過貼上具有負面色彩的标籤施加壓力。其特點包括:
- 标籤化批判:将具體行為上升為政治或道德問題(如“反動”“崇洋媚外”),脫離事實本身;
- 目的性壓制:通過制造輿論壓力迫使對方屈服,常見于争論、批判場景;
- 語義關聯:近義詞包括“戴高帽”(虛假吹捧),但“扣帽子”更具攻擊性。
例句:
“讨論技術方案時,他給反對意見扣上‘背離傳統’的大帽子,阻礙了正常交流。”
三、特殊曆史語境:文革時期的政治批判工具
在20世紀60–70年代的中國,“大帽子”特指政治運動中羅織的罪名,如:
- “走資派”“反革命” 等泛政治化标籤,成為排除異己的手段;
- 影響:此類指控缺乏法律依據,導緻大量冤假錯案,凸顯語言暴力對社會秩序的破壞。
權威參考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4.
- 邵敬敏.《現代漢語通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 王力.《漢語史稿》. 中華書局, 2004.
- 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
- 費正清.《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
網絡擴展解釋
“大帽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理解:
1.字面含義(曆史背景)
指清朝時期官員或士紳佩戴的禮帽,屬于特定曆史階段的服飾稱謂。這類帽子通常形制寬大,象征着身份地位。
2.比喻含義(現代常用義)
主要表示強加于人的不實罪名或标籤,常見于以下語境:
- 以權勢或名義施壓: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如道德、政治标籤)迫使他人屈服。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描述“用大帽子壓下來,隻得捐點錢”。
- 無端污名化:通過貼負面标籤(如“不愛國”“自私”)貶低他人,常見于非理性争論中。
使用場景與示例
- 批判性語境:“别拿大帽子壓人”指反對濫用标籤壓制他人觀點。
- 社會現象:如将個人行為上升為群體污名,類似“戴大帽子”的誣陷行為。
“大帽子”從具象服飾衍生為語言工具,反映了話語權對個人或群體的壓制,需警惕其濫用。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辭海》《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愛日惜力薄裝冰澈博文約禮不忘母訓長府倡呼塵埃落定撐舌吃語詩春勝刺幹戴筐搭犋澹瀩厎法二虢瘋鬧豐祀戈船歌工漢東流蒿草湖北彙茅琥珀笳鼓降跽餞館敬授民時禁旅顆鹽樂色陸徑輪機手邏楂兒陸詟水栗曼谷摹打摹襲篇法齊栗晴雪輕豔窮節三大洋賞狎上援下推聖者神情折訟醄醄讨印聽診器忘形之交尉律湘漢香精閑拱仙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