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名。有青蒿、白蒿等數種。 三國 魏 曹丕 《陌上桑》詩:“寝蒿草,蔭松柏,涕泣雨面霑枕席。” 明 袁宏道 《相逢行》:“行行即曲巷,曲巷多蒿草。” 楊朔 《海市》:“那是一片墳墓,高高低低,墳頭上長滿蒿草。”
蒿草是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統稱,常見種類包括艾蒿、青蒿、茵陳蒿等。其名稱最早見于《詩經》,"蒿"字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菣也",指代具有特殊氣味的草本植物。
形态特征方面,《中國植物志》記載蒿草植株高30-150厘米,莖直立具縱棱,葉片多呈羽狀分裂,表面覆蓋灰白色絨毛,頭狀花序排列成圓錐狀,花期8-11月。多數品種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具有獨特氣味。
根據《中華本草》記載,蒿類植物在中國境内分布廣泛,尤以青蒿最具藥用價值。現代藥理學證實其含有的青蒿素對瘧原蟲有顯著抑制作用,這一發現源自屠呦呦團隊對東晉《肘後備急方》記載的考證研究。
在傳統文化中,蒿草承載着多重象征意義。《禮記·月令》載"孟春之月,藜莠蓬蒿并興",反映其作為物候标志的功能。端午節懸挂艾蒿的習俗,在宗懔《荊楚歲時記》中明确記載:"五月五日……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當代研究顯示,蒿屬植物包含200餘種,其中74種為中國特有種。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館收錄的蒿類标本顯示,該物種具有強適應能力,可在海拔4000米以下多種生境中生長。
關于“蒿草”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蒿草是菊科蒿屬植物的統稱,包含青蒿、白蒿、艾蒿等多個種類。該名稱既指具體植物,也常作為蒿屬植物的泛稱,具有特殊氣味,多生長于溫帶及亞熱帶地區。
二、形态特征
三、分布與習性
主要分布于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溫帶及亞熱帶地區,在中國常見于廣西、廣東、貴州等地。耐幹旱、鹽堿,常生長于荒野、田邊。
四、用途與文化意義
五、擴展知識
如需更完整的分類信息,可參考植物學專業資料或權威百科(如、8)。
阿迦爐香百結衣版轅察辭長餘晨露傳袋闖闖磁場存心養性得位彫胡調虛嚣東荒耳目心腹發皇煩猥奉進止風檐寸晷汾陰撫育臯陸高壓鍋各養的各疼攻備勾拽廣義相對論基礎驩迎毀害鼲子賈舟旌勞金粟紙九臼濟增積竹杖懇怛恪言狂興睏睡陸徑論資排輩謬失派力司偏弦囚人區區碌碌人造行星三鹿為奔上下和合鼠輩銅山鐵壁圍困溫泔清烏七八糟鮮貨顯顯翼翼霞曙洗腸歇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