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mber] 一種很硬的、由微黃到微褐色半透明的樹脂化石,産于沖積土、褐煤層或某些海濱,容易抛光,主要用于裝飾品(如串珠及煙嘴),可作中藥
飾琥珀于虹棟。——唐· 李朝威《柳毅傳》
(1).古代松柏樹脂的化石。色淡黃、褐或紅褐。摩擦帶電。質優的用作裝飾品,質差的用于制造琥珀酸和各種漆。中醫用為通淋化瘀、甯心安神的藥。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四:“《神仙傳》雲:‘松柏脂入地千年化為茯苓,茯苓化琥珀’,琥珀一名江珠。” 宋 蘇轼 《南歌子·楚守周豫出舞鬟因作之》詞:“琥珀裝腰佩,龍香入領巾。” 元 貢師泰 《贈天台李煉師》詩:“歲久松肪成琥珀,夜深丹氣出芙蓉。” 郭沫若 《瓶》詩之一:“她的發辮上有一個琥珀做的别針,幾顆璀璨的鑽珠兒在那針上反映。”
(2).指美酒。 唐 李賀 《殘絲曲》詩:“緑鬢年少金釵客,縹粉壺中沉琥珀。” 宋 趙令畤 《侯鲭錄》卷一:“﹝ 張文潛 詩﹞‘尊酒且傾濃琥珀,淚痕更著薄胭脂。’” 清 康瑄 《拟将進酒》詩:“何如小槽滴瀝琥珀濃,澆胸頓使金罍空。”
琥珀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詞彙,其核心定義及延伸意義如下: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琥珀指“古代松柏樹脂的化石,呈黃褐色透明或半透明狀,可作裝飾品或藥材”。其名稱最早見于《說文解字》,釋為“虎魄”,意為“虎之精魂所化”,後演變為“琥珀”。
琥珀是樹脂經數千萬年地質作用形成的有機礦物。主要成分為碳、氫、氧,硬度低(莫氏2-3度),密度約1.08g/cm³,摩擦可生靜電。《本草綱目》記載其“味甘、性平,主安五髒、定魂魄”,古代多用于入藥。
琥珀是松柏科、豆科等植物的樹脂經數千萬年地質作用形成的有機化石,其含義可從以下維度解析:
基本性質
琥珀是樹脂石化後的透明或半透明有機寶石,主要成分為$text{C}{10}text{H}{16}text{O}$,質地輕脆,呈淡黃、褐或紅色,表面常保留樹脂流動紋路,内部可見氣泡或古生物遺骸(如昆蟲、植物碎屑)。
形成過程
約4500萬至9900萬年前,松柏類植物分泌的樹脂滴落後被掩埋,經地熱、壓力及化學變化逐漸石化,形成琥珀。這一過程需穩定的地質環境和漫長的時間。
曆史象征
在中國古代,琥珀被稱為“虎魄”,傳說為老虎魂魄所化,象征祥瑞與地位,是佛教七寶之一,僅供皇室貴族佩戴。
藥用價值
中醫認為琥珀可安神定魄、化瘀通淋,古醫書《本草綱目》等均有記載。現代醫學也将其用于臨床鎮靜。
常見品種
按顔色和特征分為金珀、血珀、蟲珀、蜜蠟等,含完整昆蟲的蟲珀尤為珍貴。
現代應用
主要用于珠寶飾品和收藏,亦用于制作漆器、香料及絕緣材料。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閱《本草綱目》或地質學相關文獻,或來源。
八磚學士不器焯耀村店點籌郞調中定省敦本蹲舞惡鬼感音根鞁苟安一隅觀音大士還精海陵河伯度事小吏喉衿會醼寄公疾枯驚鳴靜淵勁銳緊騰騰曠絕蘭苕棱撐連辔連中三元龍盤露滴鳴骥漂汩且并箧匮伽伽讓揖熱處理榮芬容翟婼羌賞進扇隤繩約舍眼十三太保實受瞚息說徹淑祥擡駕頽勢吞噬脫胎漆器頑薄僞方文庠五怸歇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