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靈誅的意思、靈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靈誅的解釋

謂天子的征讨或殺戮。 漢 陳琳 《檄吳将校部曲文》:“謂為舟楫足以拒皇威,江湖可以逃靈誅。” 唐 宋之問 《谒禹廟》詩:“光驅總昌會,後至伏靈誅。” 唐 司空圖 《複安南碑》:“幽陰雪憤,竦七廟之靈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靈誅"是漢語中具有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分解為兩部分: 一、基本釋義 "靈"指神靈、天意,《說文解字》釋為"靈,巫以玉事神",引申為神聖不可違抗的力量;"誅"本義為聲讨、懲罰,《說文解字》注"誅,讨也"。組合後特指「天意的懲罰」或「神聖的讨伐」,常見于古代文獻中表達對重大罪行的天譴。據《漢語大辭典》記載,該詞多用于描述違反綱常倫理者遭受的天道制裁。

二、語源演變 最早見于《後漢書·孝靈帝紀》"天降靈誅,剿絕兇類",指代天降懲罰。唐宋時期演變為包含道德審判意味的書面雅語,如《全唐文》載"逆天悖理,當受靈誅"。明清小說中偶見使用,但多保留其莊重色彩。

三、用法特征

  1. 施動主體:常以"天""神"等非人稱主語構成被動句式
  2. 修辭功能:增強叙事的神聖性與威懾力
  3. 語境限制:多用于曆史文獻、宗教文本及典章制度記載 參考《古代漢語詞典》釋義,該詞屬于"天人感應"思想在語言層面的具象化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

“靈誅”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天子(帝王)的征讨或殺戮行為,具有權威性和神聖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出處與用法

  1. 曆史文獻:
    • 漢代陳琳《檄吳将校部曲文》提到“江湖可以逃靈誅”,指吳國試圖逃避天子的征讨。
    • 唐代宋之問《谒禹廟》中“後至伏靈誅”,描述對叛逆者的鎮壓。
  2. 詩文引用:
    • 清代陳寶琛《詠鹿》中“許墓有靈誅觸樹”,以“靈誅”暗喻天子的裁決。
    • 唐代韓愈《晚秋郾城夜會聯句》中“靈誅固無縱”,強調帝王征伐的不可違抗性。

補充說明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進一步查閱。

别人正在浏覽...

拜把子筆記本電腦箥籮查賬蔥籠隄阏二連浩特市二謝分庭伉禮斧砧剛厲海沸山搖後退唿喇踐禮剪辟結客伎苛鏡蔔敬戒金鈚九裡松九三鼎卡奔塔利亞灣開夥刊心刻骨來之不易勞績老境冷竹麗觀臨瞰路出落堕陸沈沒頭蒼蠅蒙密面執密不可分秘密明旌疲勞巧克力缺欠讓權日中為市施行碩岸蜀中孫接素魄田生跳蕩題和通路子頑飙晚節香蚊裯顯父髇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