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武符的意思、武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武符的解釋

即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發軍隊的信物。 唐 人避 唐 高祖 之祖 李虎 諱改。 唐 王維 《故右豹韬衛長史賜丹州刺史任君神道碑》:“天子寵兮為崇榮,贈我武符兮賜我專城。” 唐 孫樵 《武皇遺劍錄》:“ 武皇 曾不逗撓於其衷,亟發武符,按言誅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漢語大詞典》及《辭海》等權威辭書中均未收錄“武符”作為獨立詞條。從漢字構詞法分析,“武符”可拆解為“武”與“符”的複合結構:

  1. 武:甲骨文字形從「止」從「戈」,本義為征伐示威,《說文解字》釋為“止戈為武”,後衍生出軍事、勇猛、技擊等含義(來源:中華書局《說文解字》)。
  2. 符:原指古代朝廷傳達命令的憑證,《周禮·地官》載“門關用符節”,後引申為象征權威的信物或神秘圖文(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周禮注疏》)。

組合使用時,“武符”在傳世文獻中多指與軍事相關的信物,如明代《武備志》記載邊防駐軍使用特制令牌作為調兵憑證,此類器物被泛稱為“武符”(來源:國家圖書館藏明刻本《武備志》)。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屬罕見用詞,常見于曆史文獻研究與武俠文學創作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武符”是古代軍事信物,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武符即虎符,是帝王授予臣屬兵權、調遣軍隊的憑證。因唐代避諱李虎(唐高祖之祖)而改“虎”為“武”,故稱“武符”。

  2. 結構與用途

    • 武:指軍事、武力,與“文”相對,象征兵權。
    • 符:古代信物,通常分為兩半,朝廷與将領各執一半,驗證無誤後方可發兵。
      其形制多為虎形,故原名“虎符”,後因避諱更名。
  3. 文獻例證
    唐代文獻中多次出現相關記載,如王維《故右豹韬衛長史賜丹州刺史任君神道碑》中的“贈我武符”,以及孫樵《武皇遺劍錄》提到的“發武符”調兵。

  4. 補充說明
    現代有同名書籍《武符》(紅内褲著,2011年出版),但與此曆史術語無直接關聯。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代制度、文字避諱及文獻用例,核心含義為古代軍事調遣的權威憑證。

别人正在浏覽...

擺鋪報仇雪恥襃頌暴賊熚熚烞烞鄙疆不期而然鏟馬辰河戲電子陶瓷釣羅雕文織采地仙東流水東三省額編高功工商業者過盞和利黃龍痛飲火頭食子虎頭虎腦假皇帝謇博講行簡習角星疥騷解玺技癢具呈攫齧捔巧愧勖拿賊見贓炰羞沛廷攓撅青玉斾绮飾毬路帶齊嶄嶄三亳三禮傻裡巴機繩愆神蛇世面疏剌剌套彙騰蛟起鳳頹想挽須瓦甕骫曲黠健蕭寥瞎子斷匾犀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