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速成的詞藻。喻為文敏捷,揮筆立就。《宋書·自序》:“ 璞 ( 沉璞 )嘗作《舊宮賦》,久而未畢, 濬 ( 始興王 濬 )與 璞 疏曰:‘卿常有速藻,《舊宮》何其淹耶,想行就耳。’” 清 徐嘉 《論詩絕句》之四七:“ 南華 速藻采斕斑,畫亦 南宮 北苑 閒。” 李詳 《藥裹慵談》卷六:“ 陳 ( 陳散原 )之沉思苦吟,視 樊 ( 樊雲門 ) 易 ( 易順鼎 )之速藻,亦有間焉。”
“速藻”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ù zǎo,其核心含義是指快速完成的辭藻,常用來比喻文思敏捷、下筆成章的能力。以下是對該詞的詳細解析:
文思敏捷的體現
該詞常用于形容寫作速度極快且質量上乘,如《宋書·自序》中提到沈璞作賦未成,友人催促時稱其“常有速藻”,暗指他平日文思迅捷。
曆史與文學語境
“速藻”一詞濃縮了古代文人對創作效率與才華的推崇,既可作為對文思敏捷者的贊譽,也可引發對寫作本質的深層探讨。其用例多見于史書、詩詞評述等語境,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仍具文學研究價值。
《速藻》(sù zǎo)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包括“辶”(辵,走之旁)部和“艹”(草字頭)部。它是一個古代漢字,被廣泛應用于文獻和詩歌中。
《速藻》的拼音是sù zǎo,它的五筆筆畫數為14。
這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的部首組成。
部首“辶”(辵)表示“走”,暗示着動作迅速。部首“艹”(草)表示“植物”,意味着茂盛的植物。結合起來,造一個含義為“生長迅速的植物”的詞。
《速藻》是從古代文學作品中引用,特别是出現在樂府詩《将進酒》中。在這首詩中,“速藻洞庭樹,繁花下柳梢”形容了洞庭湖畔樹木生長茂盛的景象。
繁體字寫法為「速藻」。繁體字采用了更多的筆畫,并且在形狀上略微有所不同,但含義和拼音發音相同。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藻」這個字是由古代的蟲形字演變而來。最初的寫法是「」(sù),表示浮遊生物在水中迅速生長。後來加入了「艹」部,表示生長茂盛的植物。整個字形也變成了現在的「藻」。
在古代漢語中,「速藻」的使用相對較少,但在文學和詩歌中經常用于描述生長迅速的植物。
一些使用「速藻」的例句包括:
1. 洞庭湖畔的速藻林立,形成了一幅壯麗的景象。
2. 春天到來時,田野間的速藻開始發芽。
由于「速藻」是一個較為專業的詞彙,因此沒有明顯的組詞、近義詞或反義詞與之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