蹙國的意思、蹙國的詳細解釋
蹙國的解釋
喪失國土。《詩·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 召公 。日辟國百裡,今也日蹙國百裡。”《後漢書·西域傳序》:“内無以慰勞吏民,外無以威示 百蠻 。蹙國減土,經有明誡。”《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而乃卑辭重币,求和于 契丹 ,蹙國縻爵,姑息于 保吉 。”
詞語分解
- 蹙的解釋 蹙 ù 緊迫:窮蹙。 皺,收縮:蹙眉。蹙額。蹙皺。蹙縮。蹙金(用拈緊的金線刺繡,使刺繡的紋路绉縮起來。亦稱“拈金”)。 局促不安:蹙蹙。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國的解釋 國 (國) ó 有土地、人民、主權的政體(古代指諸侯所受封的地域):國家。國土。國體(a.國家的性質;b.國家的體面)。國號。國度(指國家)。國策。國情。國法。國力。國防。國威。國寶(a.國家的寶物;
網絡擴展解釋
“蹙國”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cù guó,其核心含義指國家陷入困境或喪失國土。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該詞由“蹙”(意為壓迫、收縮)和“國”(國家)組成,字面可理解為“國家被壓迫或收縮”,引申為國家面臨危機或領土喪失。
二、出處與用法
- 古典文獻
最早見于《詩經·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國百裡,今也日蹙國百裡。”,通過對比先王擴張與當時國土縮減,表達對國家衰落的痛心。
- 曆史典籍
《後漢書·西域傳序》中“蹙國減土,經有明誡”,強調領土喪失的警示意義。
三、使用場景
- 描述國家危機:如外敵入侵、領土喪失等重大困境。
- 引申社會問題:現代語境中也可比喻國家發展受阻或面臨嚴重挑戰。
四、相關擴展
- “蹙國百裡”:強調國土大面積喪失,如《詩經》中“日蹙國百裡”。
- 近義詞:喪師失地、國步艱難。
五、注意事項
需注意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曆史語境,日常交流中較少使用。如需引用古籍原文,建議核對《詩經》《後漢書》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蹙國》是一個詞,它的意思是指一個國家受到壓制、困苦和沉重的國情。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足部和困部。它的總筆畫數是11。這個詞的來源還不是很明确,但它通常被用來形容國家遭受困境和壓迫的狀态。
關于《蹙國》這個詞的繁體字形式,在正式的轉換中還沒有明确定義。而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可能會有不同的變化和形式。
以下是一些關于《蹙國》的例句:
1. 這個國家目前正面臨着蹙國的困境。
2. 他們一直為了擺脫蹙國而努力奮鬥。
3. 這本書揭示了一段蹙國的曆史。
有一些與《蹙國》相關的詞彙和表達:
1. 組詞:蹙境、蹙迫、蹙壓、蹙困。
2. 近義詞:國家困境、困苦的國情、國家沉重壓力。
3. 反義詞:國家繁榮、國家興旺。
希望這些簡明的回答能滿足你的需求!如果你還有更多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