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馬三郎的意思、白馬三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馬三郎的解釋

五代 王審知 的稱號。《新五代史·閩世家·王審知》:“ 審知 為人狀皃雄偉,隆準方口,常乘白馬,軍中號‘白馬三郎’。” 清 吳偉業 《即事》詩之八:“ 柳營江 上羽書傳, 白馬三郎 被酒眠。”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白馬三郎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民間信仰中的神祇,主要流行于福建福州、長樂等地。其原型可追溯至五代閩國時期,據《福州府志》記載,該神祇最初為閩惠宗王延鈞第三子王繼嚴,因骁勇善戰且常騎白馬,民間稱其為“白馬三郎”。另說源于漢代閩越王郢的第三子白馬三郎張英,因射殺惡鳝為民除害而受祀,此事載于《閩都記》,稱其“英烈昭著,鄉人立廟祀之”。

在宗教職能方面,白馬三郎被奉為水域保護神,明清時期演變為祈雨之神。福州鳝溪白馬王祖廟至今存有宋嘉祐七年(1062年)敕封碑刻,印證其信仰體系在宋代已獲官方認可。民俗學者劉枝萬在《中國民間信仰論集》中指出,該信仰融合了閩越族蛇圖騰崇拜與中原白馬将軍崇拜,形成獨特的地域文化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

“白馬三郎”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詞語,既指曆史人物,也關聯神話傳說,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白馬三郎”原指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建立者王審知的稱號。因其相貌雄偉、常騎白馬,被軍中尊稱為“白馬三郎”。該稱號在史書如《新五代史》中均有記載。

二、神話傳說中的“白馬三郎”

在福州地區民間信仰中,“白馬三郎”被奉為英雄神,原型為閩越王郢的第三子驺寅。傳說他因喜騎白馬得名,曾射殺鼓山鳝溪為害百姓的巨鳝,最終與惡鳝同歸于盡。後人建“鳝溪廣應白馬王廟”祭祀,尊其為“鳝溪沖濟廣應靈顯孚佑王”。

三、文化影響

  1. 曆史意義:王審知作為“白馬三郎”,是福建開發史上的重要人物,其統治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發展。
  2. 民間信仰:驺寅的神話故事在福州地區廣為流傳,成為驅邪鎮災的象征,相關廟宇至今仍有香火。

四、區别與聯繫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新五代史》或福州地方志中相關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八慈百日丹敗子拔立寶倌保險費舶物倉皇失措插犋長鳴讒欺茶錢騁志遲緩賜緩刺譏粹要蹉雹打千兒燈塔短褐穿結笃素恩怨泛函分析發越故井顧憐國史館瞽人诃斥緩解火成岩戶帖兼包并容江山船階侍計念究微覽勝另收六安茶駱駝罵不絕口媽拉巴子瞢瞢磨古凝慮派澨蟠根權官擅政聖制審克試習説得隨陸天恩祖德拖堂僞行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