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ast kindness and grudge;old scores]∶感恩之情與仇怨之情
(2) [resentment]∶仇恨
(1).恩與怨。《公羊傳·莊公四年》“此復讎也,曷為葬之” 漢 何休 注:“據恩怨不兩行。”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吳春麓語》:“寬與虐,恩怨之府。” 魯迅 《書信集·緻楊霁雲》:“ 宋 明 野史所記諸事,雖不免雜恩怨之私,但大抵亦不過甚。”
(2).指情侶夫妻間的恩愛怨情。 唐 韓愈 《聽穎師彈琴》詩:“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宋 黃庭堅 《聽宋宗儒摘阮歌》詩:“深閨洞房語恩怨,紫燕黃鸝韻桃李。”
(3).偏指怨恨。 宋 葉夢得 《避暑錄話》卷上:“是一言之間,志在報復而自忘其過,尚能置大恩怨乎。”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詞采》:“誰無恩怨,誰乏牢騷,悉以填詞洩憤。” 歐陽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四幕:“仇敵正在要緻我們的死命,小小的恩怨,早已不在我的心上。”
“恩怨”是漢語中一個内涵豐富的詞彙,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人與人之間因情感、利益或觀念産生的複雜糾葛,既包含恩惠(“恩”)與怨恨(“怨”)的雙重情感。例如“不計個人恩怨”中的用法,常偏指仇恨或矛盾。
二、詳細解析
情感維度
最早見于《公羊傳》注釋,強調恩與怨不可并存。既可指普通人際關系中的恩惠與矛盾(如親友間糾紛),也可特指夫妻、情侶間的愛恨交織,如韓愈詩句“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使用特點
作為偏義複詞,雖包含雙重含義,但實際語境中多強調怨恨。如魯迅書信中提到野史記載“雜恩怨之私”,即暗指史書摻雜個人怨恨。
三、應用示例
四、延伸理解 該詞不僅適用于個人關系,也可擴展至團體、民族間的曆史積怨。其核心在于揭示人類關系中施恩與結怨的辯證關系,正如清代昭槤所言:“寬與虐,恩怨之府”。
【别人正在浏覽】